丛书包括徐大椿《乐府传声》、沈宠绥《度曲须知》、王骥德《方诸馆曲律》、魏良辅《曲律》四本,在古人著述的基础上,对原文作尽可能的详尽注释,使昆曲的韦业人士与爱好者,能够以为借鉴。
全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系列教材编写工程的补充和延续,称之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高职卷)也未尝不可。它是为适应当前与未来我国艺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编撰出版的系统教材。其选编思路,注意围绕“基础”这一主线,强调基本概念的清晰准确、严谨科学,同时兼顾了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高等艺术教育之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有机联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全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这套系列教材遵循现代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和未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理念,突出了基础教育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化,注重了基础教育内容中核心成分的提取,使教材更符合教学过程中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越剧名著《红楼梦》《玉蜻蜓》和《宋弘传奇》由我国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连波教授作曲,是越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尹(桂芳)派”经典传统戏剧目,在中国现代戏曲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越剧名著主旋律谱》选编的这三部大戏均由“尹派”传人王君安主演,每个剧目附有剧情简介和演唱提示,可供专业戏曲音乐工作者演出。研究时参考,也适合广大业余越剧爱好者欣赏、学唱时使用。
本书从音乐学和文化学两个学科相交叉的角度研究演唱问题,涵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内容,不仅论述歌唱技术本体,而且探讨文化层面的与歌唱发生关联的诸多因素。首次提出字重腔轻、字轻腔重、用气节俭、超级高音与低音、对丹田气的新诠释、昆曲演唱的层次性与完整性、演唱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音色特点等概念。传统昆曲的发声演唱包括音域、音色和音量等都和当时社会群体中的人在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下的行为密切相关。希望对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建立以及当代声乐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黄梅戏回娘家》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为了在黄冈(黄梅县所在的地级市)这片热土上重振黄梅戏的风采,以时任文化局副局长的章华荣为首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将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杨俊和其搭档张辉等黄梅戏人才引进黄冈,并一同振兴、发展、繁荣黄梅戏的艰辛历程。一部黄梅戏回娘家的过程是杨俊、张辉两位黄梅戏艺术家大半生艺术生涯的精彩写照,也是湖北黄梅戏重镇——黄冈地区黄梅戏发展的真实历史记录。全书真实而感人,可读性很强,对黄梅戏的戏迷朋友和杨俊等艺术家的粉丝来说,是一席酣畅的盛宴。
《贵州戏剧史》的专门课题研究及成果,填补了这一项空白。它吸纳了建国以来贵州戏剧理论研究的科学成果,并有所创新。全书分上、中、下三篇,研究者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知识,把贵州戏剧的孕育、生成、发育、成熟、发展和繁荣的源流衍变,放在贵州经济和文化的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联系中原文化对贵州本土文化的影响以及贵州文化与巴蜀文化、湘楚文化、滇文化、八桂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探讨这些文化对贵州戏剧的影响,挖掘贵州戏剧历史的亮点,让世人一识贵州戏剧的真面目。 他们在研究中,略古详今,重点阐述了近现代贵州戏剧兴衰荣枯的变化,突出地探讨了贵州戏剧在建国后5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历史和艺术发展规律,尤其是认真研究了贵州戏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所发生的戏剧现象,
本书主要研究了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后的相关构建问题,首先对音乐教育与高师教育的概念、特征、方法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地方戏曲音乐的艺术特色与价值以及其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接着,对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