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本书是一部从戏曲的角度切入山西历史地理的作品。山西,这一块地方,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堂。山脉、河流、长城,构成了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山西相对鲜明的文明。这块表里山河的地方,又是戏曲大省,剧种之多、声腔之丰富居全国,我们的梅花奖获奖人数,是全国。但真正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山西的文明入了戏,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在全国各大剧种中流传(和山西有关的戏曲剧目初步统计有20多个),被无数个剧团剧种和戏曲人演绎他们的人生 戏中山河。
以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为代表的马氏相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经典的相声段子不仅为广大读者所深爱,也是相声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逝世 15 年后,其嫡孙马小川,精选了马三立先生的单口相声一百余段,集结成本书。其中有 30 段左右是马三立先生很少在舞台表演或只在家中给本书编者陈述过的,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从中可以窥探马氏相声在处理相声“包袱”时的标准和技巧。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 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 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本书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本书是作者近15年来曲艺评论文章的结集。本书分为五辑, 辑“为相声脱‘贫’献计”,讨论的主要是相声的有关议题;第二辑“下一个百年,还只有《剑阁闻铃》?”,则涉及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第三辑“笑声中的雅俗之辨”,是有关曲艺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方面的思考;第四辑“当舞台剧加入曲艺‘酵母’”,侧重探讨的是曲艺元素在当下舞台剧创演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五辑“曲艺,仍在边缘”,是近年来撰写的有关曲艺发展现状的综述类文章。
本书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艺术方面的成就,誉满。尤其是梅派唱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改革,是梅派艺术的精华。而长期与梅大师伴奏的徐兰沅、王少卿以及任莘寿诸前辈的琴艺,同样蜚声海内,被誉为胡琴圣手。为了使梅派唱腔和梅派胡琴进一步的流传和推广,《梅派唱腔琴谱集(卷上)/名派名家名段歌唱系列》作者储晓梅试将消失的声音,记成固定的简谱,提供喜爱京剧,尤其是喜爱梅派唱腔爱好者作参考。或许这也算是一部有关研究梅派唱腔艺术的资料吧。《名派名家名段歌唱系列:梅派唱腔琴谱集(卷上)》也能对学习梅派唱腔和梅派胡琴的人们有些微小的帮助。
?《陕北民间音乐选粹700曲》作者李兴池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风、收集整理陕北民间音乐,本书是在此基础上粹选了700首汇编成册。本书编入了陕北民歌等十个曲种,基本涵盖了陕北民间音乐的全部。关于乐曲的选择,本书本着原生性、艺术性、完整性和音乐的体栽、种类、调式、旋法、曲牌板式等不同因素,经过对近万首曲目的反复对比、分析后,最终收入各曲种代表性的曲目700首。
《北京评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北京评书是北方评书的主体,形成于北京,盛行于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地。《北京评书》详细介绍北京评书产生的历史、艺术特征、笔法技巧、结构程式、表演手段、行话术语、传承流变,全面展示代表性传承人艺术风格等。对于北京评书新的发展,并使之保持长久的旺盛生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曲艺曲种繁多,音乐丰富。南北方曾有二百多个曲种,历来有“南弹北鼓”之说,即南方以弹词为代表,北方以鼓词为代表,它们在艺术上各显特色,在价值上又等量齐观。南方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较大,北方的鼓词则以京韵大鼓为侧重。鉴于此,连波编著的《中国曲艺经典唱段100首》以“南弹北鼓”为选编宗旨,选了23个曲种暨100首唱段,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彰显经典、弘扬流派,倡导交流,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可作比较研究的资料及广大爱好者可以此作自修学唱的实例。本书所收集的曲谱资料相当珍贵,采纳曲谱的标准是:具有的历史、美学、实用价值。丰富多彩、精湛优美的曲艺音乐,使人陶醉不已。
王毓宝是的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博采众长,不断从前辈艺人的演唱中汲取营养,通过改革、创新,创立了[天津时调],并形成了自己质朴、爽朗、甜润的表演风格。她既唱新节目,又改编传统剧目。她经常演出的传统曲目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和《拷红》等;现代曲目有:《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和《梦回神州》等。刘小凯主编的这本《天津有个王毓宝》对其演艺生涯和艺术成就进行了回顾,可谓是一部“天津时调发展史”。
《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内容包括历史绘画、名家名言、作曲家原版完整钢琴作品的相关信息,以及书中所有作品的演奏两张。音乐会钢琴家丹尼尔·格罗弗带来了精彩的演奏,使作为示范和欣赏激励学琴者的练习。这些作品包含各种不同的情绪、速度、曲式和风格,钢琴学习者可按任何顺序学习。南希·巴屈斯编著的《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通过将音乐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融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采。现在,各种年龄层次的学琴者开始逐渐熟悉音乐与浪漫主义时期社会和政治事件、科学发展、文学和艺术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的部分揭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即政治和社会事件如何影响19世纪的音乐生活。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当时最伟大的作曲家,让读者对于这个时期音乐家的杰出成就和传统钢琴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