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门为京剧爱好者学唱京剧而编的书,共精选京剧唱腔70段。这些精选唱段,包括老生、青衣、花旦、花脸、老旦、小生六个注重唱腔的主要行当唱腔,并少量选取了久已融人京剧舞台的昆曲剧目的唱腔。这些唱腔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在剧目、行当、声腔、板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可供京剧爱好者学唱京剧使用,亦可供京剧艺术工作者参考。
《京剧入门与鉴赏》就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入门书,从京剧发展史、京剧剧目、京剧行当、京剧音乐、京剧舞台美术、梨园佳话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我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波涌浪翻,高潮迭起。其中,元杂剧的辉煌、明清传奇的鼎盛、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的五彩缤纷,则分别代表着中国戏剧史上的三个黄金时期。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浩瀚无涯,令人叹为观止。京剧艺苑姹紫嫣红,辉煌灿烂,叫人眼花缭乱。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元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戏曲艺术经历了强烈的反弹后,开始逐步下滑。许多人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感叹者有之,忧虑者有之,呼吁革新者有之,建议培育市场者有之。无奈剧院前仍然门可罗雀。城里的剧团为生存所迫,只好转战乡村,寻找衣食父母。与此同时,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思潮鱼贯涌入,千奇百怪,让人眼花缭乱。人们还来不及闹清弗洛依德、萨特的国籍,身边的生活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弃田不耕,佝偻提携,跑到城市掏金;国企优化组合,工人分流下岗,弃工从商;外资内资大融合,企业林立,地产兴旺,总经理、董事长遍布街头巷尾;办公革命兴起。电脑、互联网迅速普及于是在我们这个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的国度里,就被称为进入了“知识密集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刘秀梅、张福海主编的《戏剧鉴赏》书的编写汇聚了众多戏剧方面专家与学者,是大家理论研究的创见与结晶,也是大家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全书分绪论及上下篇,共九章。 绪论部分,主要从戏剧艺术的鉴赏视角,从学理层面,诸如“戏剧鉴赏的艺术再创造”、“戏剧文化特征的审美鉴赏”、“戏剧艺术特性的审美鉴赏”等几个方面,进行戏剧艺术的知识性提升和把握。章至第七章是西方戏剧鉴赏部分。第八章至第九章是东方戏剧鉴赏部分。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教材,也适用于戏剧影视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同时,也可供戏剧影视界创作人员和爱好者的阅读。
学唱的人常为找谱子而大伤脑筋,国外的歌剧咏叹调集子版本很多,有的偏重收意大利作品,有的则偏重收法、德、奥、俄作品,即使你买到两三种版本,也未必能找到你所需要的曲目。尽可能地将各种版本中的常用曲目集中起来,译编一套适合我们自己需要的咏叹调集子,是我们多年来的梦想。如今,由于香港美新艺术协会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一集以周枫在1956年译成的《西洋古典歌剧选曲(男高音用)》稿本为基础,根据近年来声乐教学、演出、比赛、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曲目作了一些调整,使之更具有实用性。中文歌词直接译自意、法、德、俄原文,并作了比较认真的推敲,使之尽量做到既符号原文的意思,又便于演唱。
情节剧这种戏剧类型,初与音乐有着的联系。情节剧(melodrama)这个词是个合成词,由melo(曲调)和drama(戏剧)两部分组成,由此也可看出它的起源与音乐有关。它初的本意,是指加插有音乐的戏剧,本无“情节剧”之义;而剧中的音乐,原用来填补剧情进行中的空隙,稍后则用来烘托气氛或渲染效果。所以,情节剧的本义,原是“乐剧”之义,只是到了后来,为了制造轰动效果,耸人听闻的事件越来越多,音乐逐渐变得多余并被取消,情节压倒一切,才遂有“情节剧”之谓。本书为“外国戏剧理论丛书”之一,意在参考与借鉴,据以循名责实,使它真正能够成为一面于读者有益的“镜子”。
《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是入门的基本功,是学唱京剧的基础,因而讲的是一般要求,是共性的东西。而《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则是,各流派的创立者是如何在其演唱中具体运用这些基本功,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的,故这本书讲的是个性的东西。比如,同是用气,各有巧妙:程派对气息量需要特别大,因而特别讲究气息控制,气口安排繁多;而马派唱腔中,用气、调气是一大特点,尤其是气口掌握,偷气、换气,变化多端,运用自如。再如,同是发声吐字,具体各不相同:有的强调字头,喷吐有力;有的则拉长字腹,使其元音响亮;还有的重在字尾,善用鼻腔共鸣……京剧大师们就是善于依据各自不同的先天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技巧来修饰、美化唱腔和表演,因而得以各具特色,创立流派。
从昆曲源远流长的春夏秋冬到古往今来的经典剧目,从生旦净末丑五大角色的星云流变到曲谱声律的舞台表演, 600年来昆曲史上的风云盛事都在书中条分缕析地尽情展示。该书最后部分更见功力,中国昆剧史上所有大事无不一一记载。全书不仅内容细致、深入,全面而系统,具有严肃的学术性,而且文字清新流畅,又配以800多张精彩图片,使其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极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许多老照片都是次面世。陈砚秋、俞振飞以及继字辈、传字辈等众多名家大师的风采神韵都可由此窥视。弥足珍贵的是,该书收录了如明代万历年间汤显祖在世时的《牡丹亭》木刻版珍本,清李翥冈抄本《昆剧全目》(同治内廷本)这样的海内孤本,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另外,为便于外国朋友了解、欣赏中国昆曲,该书每部分还辅以简洁的中英文提要。
《戏剧本质新论》是一本研究戏剧艺术本质、探究戏剧文化核心概念与戏剧活动基本框架的专著。书中祭祀活动中的“牺牲”、“献祭”与悲剧中死亡、英雄献身的联系;悲剧文化的时代落差与文化差别;“假定性”对于戏剧活动的“艺术性质”与“存在前提”;艺术创造的逻辑起点;戏剧艺术活动中的“人造型”与“物造型”的区划;媒体特征与艺术特性的判断……这些内容充满了历史思考、文化辨别、价值判断,读起来引人深思,促人联想。
《梨园百戏》的作者,都是在各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考证严密,史料丰富,内容通俗,文笔生动。可以说,这是一套极具文史性、文学性、知识性、故事性的读物。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评书》包括:评书概说、传统评书、评书艺术名家。《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评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全国青年舞台美术家上海研修班与之前举办的“全国青年剧作家上海研修班”、“全国青年导演艺术家上海研修班”、“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上海研修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创作成果丰硕,产生了广泛、积极、深远的影响,完成了借助全国平台切实为上海培养青年戏剧人才的举措。为此,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在研修生结业后,荟萃他们的创作成果,集辑出版《舞台美术:全国青年舞台美术家高级研修班作品集》,在展示研修班成果的同时,也为上海乃至全国舞台美术从业人员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音乐剧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情节及舞台美术等诸多因素于一身的艺术门类,它起源于19世纪末,历经演变,到今天已成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综合艺术,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城市知识青年和白领阶层,许多人对音乐剧的喜爱用“狂热”来形容也不为过。百老汇不再是纽约的几个街区,西区也不再是伦敦地图上的一个小方块,音乐剧已经走向全球,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消费市场上争奇斗艳。 本书面向普通音乐剧爱好者,全面细致地介绍了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历史、经典剧目及音乐剧人的故事。这并非一本学术味十足,面孔呆板的书, 而是一册血肉丰满、极具阅读美感的音乐剧指南。
《中国地方戏》是一部介绍地方戏,地方戏曲流行于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秦腔、川剧、梨园戏等,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相对的。“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地方戏》它既传承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经过两年多的精心酝酿,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其中的《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将在2005上海书展亮相。 此次出版的“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包括《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四本,是余秋雨先生于80年代出版的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的修订新版。今天的年轻读者可能只知晓余秋雨先生是一个杰出的大文化散文作家,而早年的余秋雨先生之名世却是以这四本扎实的学术著述来奠定的。
《粤剧闻见录》中文章记述的大都是粤剧界的人、艺、事,许多是从讨论会、研讨会、演讲会上听到的真人真事,也有自书籍、报纸、刊物等读到的珍闻史料。书名取为《粤剧闻见录》,是想说明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少见戏说神聊、一类的不实之词。 粤剧的史实资料、研究成果等,也是粤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包含的重要内容,我们有责任把它加以整理和出版,以便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这对于增强粤剧的文化积累,提高粤剧的文化自信,加大粤剧的文化动力,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中国戏曲学校教师谢柏梁编写整理的,其中包含曾发表上演的《孔雀西南飞》等剧作。其中既有传统戏曲的传承,比如《鹊桥会》,也有话剧作品,比如《苏武归汉》。
《小品入门与鉴赏》广义的小品包涵很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有代表的是喜剧小品。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小品的基本知识。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全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对正字戏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正字戏渊源与概况、正字戏声腔与伴乐、正字戏传统剧目、正字戏表演特色、正字戏著名演员。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严凤英是安徽黄梅戏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她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她的表演质朴细腻,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珍、《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以及现代戏《江姐》中的江竹筠,等等。《严凤英黄梅戏唱腔选集(附光盘1张)》所选均为“严派”经典唱腔.另附严凤英唱腔精选CD一张,适合黄梅戏爱好者阅读、珍藏。
本书选编京剧流派的剧目,按剧目分册出版,内容包括剧本、唱腔谱(其中有的附有琴谱)、舞台调度、锣鼓经等,可作为学习、排演京剧的台本,实用性强,并具有资料价值。它出版以来深入京剧爱好者的欢迎,有的还被戏曲院校作为京剧教材之用。但这套书大部都已售缺,时有读者来信要求重版。 为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光京剧艺术,满足读者需要和便于保存,本社在《京剧曲谱》原有基础上,略作修订,重编为《京剧曲谱集成》,每集拟选几个剧目分集出版;此外,还将编未刊剧目,陆续付印。
我社历年来的出版的一套《京剧曲谱》,选编京剧流派的剧目,按剧目分册出版,内容包括剧本、唱腔谱(其中有的附有琴谱)、舞台调度、锣鼓经等,可和为学习、排演京剧的台本,实用性强,并具有资料价值。它出版以来深受京剧爱好者的欢迎,有的还被戏曲院校作为京剧教材之用。但这套书大部都已售缺,时有读者来信要求重版。 为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光大京剧艺术,满足读者需要和便于保存,我们在《京剧曲谱》原有基础上,略作修订,重编为《京剧曲谱集成》,每集拟选收几个剧目分集出版;此外,还将选编未刊剧目,陆续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