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戏剧导演的理论研究,也是一部较全面的教材。本书正是为有志于成为这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青年而编写,力求告诉有志者,如何认识戏剧本体,如何掌握戏剧的种种艺术手段,并详细阐述导演艺术创造规律与工作方法。本书按教学的程序写,不把它写成纯导演理论著作,也不是写只讲操作的技术教材。体例上从元素解析、创作过程到导演观念的阐释;论述上注意顾及初学者,注重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列举大量演出实例,深浅适宜;内容上注意吸收和融汇外各家导演学派之长,力图把它写成一部视野开阔、能为导演教学和导演创作人员有所遵循的教材型学术著作。本书尽管没有深奥的理论表述,但视野开阔、立论中肯、论域系统、实例丰富,是一本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导演的好教材。
本书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章诒和同志这本戏曲文集中,也包含了我与她合作撰写的一部分文章。这部分文章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专题性论文,一类是剧评。它们都是结合某种工作任务而写的,如前者是参加编写《中国戏曲通论》共同摘的专题;后者则是戏曲现状研究的一部分。
徐慕云编著的这本《中国戏剧史》共分五卷:卷一为戏剧之历史,以编年体形式纵述自先秦至民国戏曲的发展史;卷二为戏剧之种类,分述秦腔、昆曲、汉剧、粤剧、川剧、越剧、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皮黄、话剧的概况;卷三为戏剧之组合,介绍脚色之分类、场面之组织、后台之组织、戏装砌末等;卷四详述脸谱之历史及功用、脸谱之颜色及勾法,服装如何判别文武尊卑等;卷五从理论上对中国戏曲进行评品,所谈范围较广,对唱、念、音韵、行腔等都有涉及。 本书30万字,史料丰富,体例完备,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戏剧通史。书中附录的53种脸谱,49幅京剧名演员剧照,多幅地方戏剧照,两相印证,形象而鲜明,不仅极具有史料价值,即对于研究戏剧服饰史和演出实用,也很有意义。
《张庚日记(套装共3册)》全3册,为张庚先生现存日记的整理。张庚终其一生从事戏剧工作,为我国戏剧创作、评论、教育和史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张庚日记(套装共3册)》把张庚日记进行整理收录在一起出版,将对戏剧史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全书共分四部分,对“小剧场戏剧”“新时期”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和辨析,介绍了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发展背景,梳理并探讨了新时期戏剧观论争,分析了论争中小剧场戏剧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90年代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状况。 作者深刻把握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特质及其流变,探讨新时期戏剧观念变化与小剧场戏剧发展之间的关联,主张将戏剧形式的创新和戏剧内容的变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拓展戏剧的发展空间。
音乐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多所音乐院校开始开设音乐剧这门课程。但现在可以搜集到的音乐剧作品集多为西方作品的汇编,很少对中国的音乐作品进行系统地收集与整理,这无疑对课程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中国音乐剧(经典唱段选编1)》作者收录了将近40首中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音乐剧选曲,其中包括《金沙》《蝶》《同一个月亮》《白蛇传》等音乐剧的唱段。曲目内容根据作者常年的音乐剧教学经验及同行间的探讨,并按照难易程度编写而成,适用于大中专院校音乐系音乐剧专业及选修音乐剧课程的学生以及大众音乐剧爱好者。
《中国戏曲文物图谱》作者廖奔、赵建新在占据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考证等研究理论和方法,把我国丰富的戏曲历史文化遗存通戏曲文献、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文物图片如戏曲版画、绘画、建筑、雕塑等的形象展示,进而研究戏曲艺术在某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形态,从中揭示戏曲发展的历史规律。
1930年由程砚秋、焦菊隐、金仲荪先生创办的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对旧式的戏曲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如招收学生男女兼顾等。教育上采取中西结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尤其重视文化学习。剧目上既尊重传统,又注重改革创新,故此,培养出了一大批复合型(编、导、演、教)戏曲人才。中华戏校近三百名学生,在京剧发展史上书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们是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宋德珠、傅德威、李德彬、邓德芹、赵德钰、高德松、萧德寅、洪德佑、王德元、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齐和昌、徐和才、张和元、王金璐、赵金蓉、袁金绵、袁金凯、李金泉、储金鹏、沈金波、李金鸿、张金樑、陈金彪、林金培、郭金光、赓金群、李玉茹、白玉薇、侯玉兰、李玉芝、王玉让、王玉敏、张玉禅、贺玉钦、米玉文、孙玉样、费玉策、高玉倩、陈永玲
今年是徽剧进京200周年,如果以徽剧、汉调、昆腔等在北京相会合而产生京剧这个新的剧种而言的话,那末京剧绵延200年,繁衍出代代群星,创造出无数剧目,它们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在这期间也有不少戏剧家笔耕墨录,把平时所见所闻星星点点记载下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舞台设计是戏剧空间的创造者,空间是舞台设计的对象。《舞台设计》从物质的剧场、人和动作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视觉图像的构成这三个维度来阐明戏剧空间。《舞台设计》凝聚了作者胡佐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和心得,引用了大量中外舞台设计者的经验和论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舞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的设计技巧与方法等内容。
《穿越历史的圣女:论“贞德剧”与戏剧的历史化问题》主要围绕席勒的《奥尔良的姑娘》、萧伯纳的《圣女贞德》以及布莱希特的《屠宰场的圣约翰娜》这三部“贞德剧”展开论述,由此探究西方戏剧史三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并用历史和思想史的演变逻辑诠释戏剧史的内在规律。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该书揭示了西方戏剧创作形态中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发展趋势正是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在戏剧艺术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