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其对中国器乐和古今中西文化的熟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从琴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常民生命性的相形相契入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的特质。乐器与生命属性的此种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历史发展,更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演奏级的考试按照乐曲掌握的不同要求分为三个等级:演奏一级、演奏二级和演奏三级。《中国古筝考级曲集(套装共3册)》每一级别选定五首乐曲,由三首独奏曲与两首协奏曲组成。独奏曲有简谱、五线谱双谱记谱版本,协奏曲为五线谱记谱版本。
《跟名师学阮:学阮三十课》由基础知识、学阮三十课和经典阮曲三部分组成。“学阮三十课”是按照技术难度和技巧分类,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编写的,适用于初学者,并使其能掌握基本阮演奏技术和各种演奏技巧。其中每一讲是由演奏技巧简介、练习曲、乐曲三部分组成,尽量融它们于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考虑到不少年龄较小的学习者,在学习阮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和熟悉与演奏有关的知识,为此,书中为他们的老师撰写了“基础知识”部分,目的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必要的文字参考。考虑到基础练习的重要性,教材汇集了大量的练习曲供学习者使用。
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20个民族,也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汴的30多个国家和地我,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本书主要从白字戏的历史、律制记谱、唱腔音乐、乐队、曲牌等多个角度对白字戏音乐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除含有经典唱段乐谱外,同时,对大量的白字戏音乐曲谱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和校订,为部分经典剧目配有文字赏析,从内容、调式、曲牌等方面诠释白字戏经典唱段内涵。另附有大量音频可扫码聆听,以让读者直观感受白字戏的音乐之美。
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ISBN:9787506106030,作者:张乐平著
《民族声乐的传承与演唱艺术》由娄琳娜著
民歌的研究有很多种研究方式,有从文学角度的歌词研究,有从音乐角度的曲调研究,有从演唱方面的声乐研究,等等。与普通常见的民歌研究不同,本书聚焦于中国民歌的意义内涵,透过音乐形态的表象,探寻其蕴含的历史信息、象征意义、隐喻内涵、文化功能等深层的文化问题。本书共分五章,以《黄河船夫曲》《孟姜女》《月子弯弯照九州》《蜥蜴求雨歌》、敦煌驱傩词 赶五句 民歌、傩歌 啰哩嗹 、婚礼仪式歌曲 浪柳园 等民间歌曲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对其进行深度的文化解析,拓展民歌研究新路径。
基本功是每一个长笛演奏者必须刻苦练习的科目之一,它包括长音练习、吐音练习、连音练习、指法练习、高低音练习、耐力练习、完整性练习和视奏练习。 其中,长音练习包括强弱练习、音质练习、气息练习;吐音练习包括单吐练习、双吐练习、三吐练习;指法练习包括音阶练习、节奏练习、手指弹性练习、手指独立性练习和手指放松练习等。 仔细分析每一首乐曲和练习曲,就会发现它是由各种音阶、音程、调式或音程模进、节奏变化构成的。因此,掌握好音阶和音程,是长笛演奏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初学者练习大量的音阶,对于增强调性概念、和声意识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手指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甚至对于气息和声音的把握都会有所帮助。因此,编写了这本《长笛初级音阶练习》,由浅入深地介绍了20几个大小调的音阶和半音阶。由于是初
中国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其内容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年来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中国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抢救,随着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民歌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国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继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遗产,向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提供民族音乐研究素材资料,我们策划选编这本《中国民歌精选》。 《中国民歌精选》精选了全国各省市、各民族的代表性民歌三百余首,这些经典民歌大多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地方特色浓郁,为人们广为传唱。所选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劳动歌曲,有山歌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技艺的差异。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审视,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喧嚣繁闹的社会生活中,对调整人们身心安适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通过对诸多琴学疑虑的回答,力求帮助读者从“道器”与“乐器”,琴道和技艺的细微处去比较、体味、领略“琴道”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全书行文质朴率真,字里行间每每可见撰者对琴道所爱之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之切,动情处赤心难得,憨直处坦荡可嘉!
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吟诗”作为一种聚会对歌传统具有“暖”的意义。当地民众通过请歌者到家屋、村落和圩市的内部聚会对歌,获得暖屋、暖村、暖圩的效果。 本书基于这一地方性文化特点,探讨“吟诗”作为一种“暖”的方式对民众生活的意义。本书以个案切入,探讨“歌圩”的一种地方性表现,弥补以往研究中从客位视角对其进行宏观把握所导致的对地方性知识的遮蔽。立足于生活的层面理解对歌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试图改变以往研究中歌谣文本与语境的疏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