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学术普及读本。 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陶器、青铜器、砖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饰、金银器、瓷器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物,讲述它们的诞生与发展演变,及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从器物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全书除深入阐述中华文物与考古,还透过器物呈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流变。此外,全书配有300多幅珍贵的美器图片,因名见物,以物正名,中华器物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
《如何读中国瓷》介绍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陶瓷精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的艺术博物馆,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齐名的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年代跨越五千年,在材质、器形、主题方面都有丰富的多样性。本书精选的藏品,兼顾了典型与稀见器物,使读者了解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近代中国陶瓷工匠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构成了中国陶瓷史发展的基本序列。馆藏陶瓷既有中国宋瓷精品,也有元青花,明清各地名窑的代表作品。精致的罐、碗、瓶、盘,优雅的禅宗祖师达摩像,瑰丽的四季花卉瓶,《如何读中国瓷》介绍这一亚洲文化中杰出的艺术传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如何读中国瓷》对器物的阐释旨在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作品本身的意义及其创制文化背景的鉴赏。
本书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作者简介:然艺是除纸蔷薇外,绕线圈里另一个有影响力的手艺人,从事绕线行业已经5年,目前独立运营 然艺手作 工作室,公众号粉丝5000,千聊上已经积累数百节线上视频教程。 然艺的绕线风格与纸蔷薇非常不同,整体来看,他的风格更加硬朗,更加重视不同材质的组合,焊接技法、电子元件等不同元素都会被融入他的作品中。然艺是国内早做重工绕线教程的,重工绕线的风格强烈、主题性强,同时难度也高,需要很好的对细节的把控和创造力。《然艺的重工绕线教程》与《纸蔷薇的绕线首饰》,是绕线圈不同风格的演绎,互为补充,能够帮助手作人快速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减少寻找自身风格定位的弯路,同时这也是一本难度较高的 提升向 的教程书,焊接技巧、银材质的运用等,都是在绕线入门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宋代的团扇是宋代院体中发展出来的具有一定实用性、装饰性、雅俗共赏的小幅绘画作品。到了后期,已经不仅仅以实用为目的,而向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的装饰品靠拢,为了满足帝王赏阅的需求,团扇经拆裱制成册页形式。实物今天尚能见到,尤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团扇画多为绢本扇页的形式出现。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宋代的团扇画对之后的元、明、清乃至近、现代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意蕴、风格和技艺一直延续着其独特的魅力。时至今日,历经上千年,宋代团扇画也依然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诉求。 中国宋朝延续三百多年,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
本书是汉服纹样和配色的设计类图鉴,精选了35类传统中国色和35种传统纹样作为逻辑线,拓展介绍了数百种中国色和纹样,并且根据朝代梳理了当时流行的汉服款式、颜色、纹样的搭配,讲解了关于汉服的小知识。 全书分析、展示了不同朝代的服装主流配色和常见的纹样。 章汉与魏晋·衣袂翩跹,展现典雅与不拘交织的风格;第二章唐·雍容华贵,展现盛世华服之美;第三章宋·俏窄风雅,展现淡雅舒适的质朴风;第四章明·精细雅致,展现等级森严的大美之服。 本书适合设计师、画师、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
本图书内容主要分五大板块:1.介绍纸浆材料在传统中的艺术运用;2.介绍纸浆材料在现代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包括材料的选择、制浆程序、制作技法、造型的方式;3.艺术设计中的纸浆材料的运用,包括服装、空间、娱乐等生活中的设计创意手法;4.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5.艺术作品欣赏与分析。本书运用图文,简单易懂的探索了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实践运用,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提供新的表现方法和其实现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纸浆造型艺术,在中国还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此书将填补国内的一项空白。
四代田边竹云斋,日本竹编艺术家,本名田边健雄,生于大阪堺市,三代竹云斋的次子。生于日本传统竹制品工艺世家,继承了的技术。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屡屡挑战革命性的作品,超越了工艺和艺术的壁障,获得了世界性声望。2012年,被内阁官房国家战略室选入 活跃于世界舞台宣传 日本 的日本人项目 ,受到表彰。2017年,袭名四代田边竹云斋,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地召开公布袭名展览会。 迄今为止,他在欧美及巴西有二十多处装置展出。此外,还有工艺美术作品、传统工艺花篮等丰富多样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费城艺术博物馆、西雅图美术馆、吉美博物馆等世界知名的美术馆收藏。田边先生对竹几乎无所不知,总是无止境地探求竹这种素材的可能性,将竹升华到现代艺术的领域。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跟随日本作家美帆一起,回顾田边先生
本书为填补空白之作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作序。 京绣又称宫绣,系 " 燕京八绝 " 之一,被列为清代 四小名绣 之首,曾和现 " 四大名绣 " 中的 " 苏、湘、顾 " 并称为 " 四大绣 " 。 2014 年,京绣入选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现状堪忧。关于京绣的系统深入研究亦不多见。 本书10余 万字,珍贵历史图片及手绘线图 500 余幅,全面介绍了京绣的历史及特点、京绣的分类(宫绣、日用绣品、传统戏服)、京绣的工序及针法,填补了京绣出版的空白。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理论联系实践,系统总结、详细介绍(图文并茂)了京绣针法 48 种,集京绣针法之大成,对京绣的传承和发展意义深远。
《中国传统织物装饰》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系列丛书的第二本。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灿烂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织物的华美精致也曾为世人所瞩目。由于古代织物的实物易于腐朽,难于保存,许多已经永远化作了千年历史中的风尘。现存的这些考古发掘文物资料与古代绘画、壁画上的图像资料,以及民间流散的织物藏品只是沧海一粟,即便如此,也使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织物辉煌之一斑。本书的编撰搜集各方资料,撷取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织物图案,按照印、染、织、绣几大工艺种类进行划分,并通过文字对中国传统织物装饰艺术做简明扼要的介绍,旨在以浅显普及的方式把中国传统织物艺术之美介绍给广大读者。
本书主要是针对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陶器的研究。伴随海外贸易的发展,全球市场对印尼马鲁古香料和其他商品的需求持续增加,这些需求带来进一步的社会分工。那么,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陶器的专业化生产程度是否随着海上香料贸易的兴盛而愈加提升?海上贸易影响下的印尼社会,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的动态进程以及它们与陶器演化的关系如何?本书作者通过科学的陶器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除陶器分析外,本书还采用了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资料来 脉络化 和推测班达群岛的陶器及社会文化的演化轨迹。本课题显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海上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的内容。
本书是有关宋代漆艺的研究,围绕《髹饰录》开展。《髹饰录》是迄今所见唯一一部得以流传至今关于中国古代漆艺 独特的文本。《髹饰录》以其完整且细致的工艺知识作为表达的载体,在框架安排上便奠基自“天人合一”这一抽象观念,又在此架构下按照所涵盖的技术知识尽可能贴入地编排进各门划分之中。从概念到术语、系统到分支,《髹饰录》稳固地构建起了一座连接漆艺思想与实务之间的桥梁。《髹饰录》对于明代漆艺史研究乃至整个中国漆艺史研究具有珍贵价值,至今仍不可小窥其贡献和影响。
本书作为国内以图文方式记录世界陶瓷艺术发展过程的《世界陶瓷》,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经作者与十几位陶瓷专家的潜心研究与广泛取材,历时两年,于2002年完成稿件的文字创作。2003年,出版社责任编辑利用一年时间走访取材,拍摄8000余幅国内外经典陶瓷图片。 当我们的祖先学会用火的时候,便开始将土与火结合,制成了方便他们生活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器皿,后来,这些器皿被我们称为“陶器”。随着各地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各地域的陶瓷艺术风格也开始产生不同的变化,于是就出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青花、朝鲜镶嵌、希腊几何纹样、埃及砑光、英国锡釉等世界各地的珍品。 《世界陶瓷》正是向读者们讲述了从远古文明到近现代时期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汇集了人们难得一见的世界陶瓷经典作品
精美的中国结是凝聚着中国传统民俗、审美观念、历史传承的结晶。中国结不但花样美观,编制技巧 融合了手工艺制作的精髓,对中华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本书对中国现存的中国结编结技法进行了广泛收集、细致分类和甄选,分门别类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各种编结手法,还提供了多种时尚款式的中国结。 本书有以下特点: 分步图解,零基础教学,新手也能轻松学会 品种全面,花样繁多,款式新潮,囊括市场大多数技法并突破创新。 对现存的中国结编结技法分类和甄选,除基础编法外,还涉及手链、项链、发饰、古典盘扣、耳环、戒指、手机吊饰、挂饰8大分类,186种中国结技法,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将手工编结的全过程分步呈现。
数学是一门研究结构、数量、模式与形状的学问。尽管看似抽象,它已经影响了许多艺术创作,折纸设计就是其中一个门类。本书收录了折纸作家前川淳的作品约60个,介绍了一些形状特殊的折纸。所谓特殊,是指书中的作品与一般的折纸作品不同,不是建立在以形似某些物品或者动物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而是一些相对规则的有些抽象的几何折纸类型。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讲述让大家了解隐藏在折纸中的几何知识,探寻折纸与几何数学的关系。在接触这样动手做、结合艺术的折纸活动后,会对数学产生新的看法。通过阅读本书,会给读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折纸与数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