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本套明信片由著名画家张安朴先生通过硬笔水彩画的形式精心描绘了邬达克在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作品。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包括水果、蔬果、野果在内的植物果实,颜色和形态丰富多姿。将果实应用到花艺设计中不仅能营造季节感,也能够创造空间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表情,给整个花艺作品带来创意和意趣。在花艺设计中果实的应用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高阶技法。本书是作者长期设计生涯中经验的总结,将果实应用的实用技巧和窍门毫保留的贡献给大家。本书介绍花艺设计中常用的近60种果实的特性,及其与鲜花的搭配技巧,每一种果实都搭配一个作品案例,案例类型包括小型插花作品、商业赠送花艺,以及大型的空间装饰花艺,并附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和文字讲解。
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盐野米松继《树之生命木之心》后的又一新作,这次他采写的主角是日本国*级刀匠 宫入小左卫门行平。 没有哪个日本人不认识日本刀。 作为日本代表性文化符号,《菊与刀》《杀死比尔》《银魂》 从浮世绘到古神话,从学术著作到经典影视动漫,日本刀在日本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都非同寻常。 为什么电影里的武士们无论怎样翻腾,刀都不会从佩绳上掉下?从这个小小的疑惑出发,盐野米松历经数年,一路采写:日本刀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刀匠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他还采写了围绕日本刀制造的其他国*级匠人:研磨师,鞘师,漆匠,银匠,柄卷师 一把日本刀,凝聚着各式各样工匠的传统技艺。而他们的故事,鲜有人知。在本书中,盐野米松采用口述纪实的方式,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记录6位日本国*
本书简要而生动地论述了上溯50万年前,下至20世纪70后代末世界范围内手工艺发展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手工艺家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以及手工艺风格与观念的变迁。本书在西方具有较大的影响,是这一学术领域中一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本书作者爱德华·露西――史密斯出生于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市,1946年移居英国,是当代著名诗人、记者、艺术评论家和广播撰稿人,著有《法兰西绘画简史》、《今日美国艺术》等著作。 本书译者朱淳,1957年生于上海,1991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并先后任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雕漆技艺》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全书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包括:雕漆的文化特质、北京雕漆技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雕漆技艺的基本工序、北京雕漆技艺的当代传承人等。
1928 年,提出 民艺 一词的日本思想家柳宗悦先生写下了《工艺之道》,开启了日本民艺的理论探索之路,也让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如一只茶杯、一个饭碗身上所寄存的美感,*次受到如此炽热的礼赞。 如今,距柳先生的发言已过去九十年,他的美论在日本影响深远,但是否真的被深刻理解了呢?是否存在与时代不符、需要更迭的部分?当今的手艺人生活在距柳先生的时代近百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对他们而言,手工的意义在哪里?人们还能重识寻常美物的精髓吗? 本书是日本当代漆涂名家赤木明登,将自己在杂志专栏上连载八年的文章,进行增补、修改后的整理之作。面对地方工艺越来越庸俗化,本作日常使用的民艺品也与生活渐行渐远的现状,赤木明登重拾《工艺之道》,潜入民艺世界的源头,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体悟 何谓美物 ,写下了这部与他的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交通的立体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改造,城市精神的物质化体现与对形式载体设计的高度重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人性化和理想化。许许多多大中城市对城市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注意塑造小区,街道、交通等各类公共场所的人性化环境,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在形式的载体上开始了多方位的设计,其中也包括城市标识。 城市标识设计看起来是设计领域中一个很不引人注目的板块,但很多不同类别的设计案例都涉及城市标识的设计。为了使这些标识能更有效地体现出现代城市的气息,进一步与日益变化的城市环境中的导向作用,一些高校的设计专业开设了城市标识设计的专业课程,这正是我们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
刺绣是古老而典雅的手工工艺,在传统的手工刺绣中,一般都是针与线的古典式搭配,而本书作者别出心裁,摆脱了以往缎带的老套死板风格,推陈出新地将缎带和刺绣结合起来,诞生了这本《缎带小日记》。 这本充盈着少女情怀的手作书,氤氲着浓浓的粉红色调,主要介绍了两种“日记”:一是小物日记,二是衣饰日记。书中既有生活中常用物品的缝制方法和所搭配图案的刺绣方法介绍,又有一些直接在主材上DIY的作品;既有森系小清新的书签、手机壳、发绳、胸针、口金包,又有给人温暖的抗雾霾口罩、月事包、杯垫等。从物件制作时所需工具、材料及品种数量,到具体制作步骤,再到成品效果展示,手工达人带你玩转小物新玩法。
数学是一门研究结构、数量、模式与形状的学问。尽管看似抽象,它已经影响了许多艺术创作,折纸设计就是其中一个门类。本书收录了折纸作家前川淳的作品约60个,介绍了一些形状特殊的折纸。所谓特殊,是指书中的作品与一般的折纸作品不同,不是建立在以形似某些物品或者动物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而是一些相对规则的有些抽象的几何折纸类型。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讲述让大家了解隐藏在折纸中的几何知识,探寻折纸与几何数学的关系。在接触这样动手做、结合艺术的折纸活动后,会对数学产生新的看法。通过阅读本书,会给读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折纸与数学的方法。
《“陶”向“瓷”的过渡与并存》以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为主,辅以中国陶瓷的相关材料、工艺、装饰、美学等基础知识,后者为更好地阐述前者而存在。内容主要包括:陶瓷艺术初探、陶器综观与起源、陶器的早期发展、原始瓷器的出现、瓷器的发展与成就、陶瓷的并存时代等。本书论述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