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本套明信片由著名画家张安朴先生通过硬笔水彩画的形式精心描绘了邬达克在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作品。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包括水果、蔬果、野果在内的植物果实,颜色和形态丰富多姿。将果实应用到花艺设计中不仅能营造季节感,也能够创造空间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表情,给整个花艺作品带来创意和意趣。在花艺设计中果实的应用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高阶技法。本书是作者长期设计生涯中经验的总结,将果实应用的实用技巧和窍门毫保留的贡献给大家。本书介绍花艺设计中常用的近60种果实的特性,及其与鲜花的搭配技巧,每一种果实都搭配一个作品案例,案例类型包括小型插花作品、商业赠送花艺,以及大型的空间装饰花艺,并附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和文字讲解。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雕漆技艺》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全书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包括:雕漆的文化特质、北京雕漆技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雕漆技艺的基本工序、北京雕漆技艺的当代传承人等。
毛猴,老北京的儿话音叫“毛猴儿”,又俗称之为“药材猴儿”、“猴戏”、“知了猴”,是极具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毛猴工艺品的主要材料是几味中草药,料质天然,就地取材,再辅以往往被人们丢弃的诸如硬纸壳、包装袋、冰棍棍儿、果核、空药盒等,经巧妙加工施艺,变废为宝,制作出模仿人间百态精灵活现的小猢狲。这是一门简便易学、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很适宜普及又充满情趣的手工技艺。
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1 1丛书之一。本书共收集五个校园大师剧本,分别为《钱学森》《潘序伦》《王振义》《钱宝钧》和《熊佛西》。他们分别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东华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传奇人物或创始人。这五个原创剧本,都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创作的英雄颂歌,这些英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手不凡、豪情万丈的人物,而是命运多舛的知识分子,以博大的情怀与坚韧的意志主动承载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他们不仅仅是专业领域中的大师、校园内口口相传的传奇,他们更是师长,是学子可望可学的前辈。大师故事的呈现既蕴含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养分,也开启了一扇新窗,让年轻人有机会与传奇面对面。
本书精选了 14 件(套)工艺精湛、色彩艳丽、风格独特的广西十二世居民族服饰,通过实物图片、线描图、文字解说、音频二维码等形式,从审美情趣和文化寓意等多个方面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服饰图案和纹样等进行阐述。图书展示形式新颖,图书偶数页为实物图片和文字解说,奇数页为线描图和音频二维码,让读者用手去描绘、用眼睛去欣赏、用耳朵去聆听广西灿烂的民族服饰文化。广西民族博物馆是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本书也可作为研学活动配套使用读物,为中小学生研学活动提供民族文化内容的实践。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品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那优美的彩陶,庄重的青铜器,华丽的唐锦,优雅的宋瓷,无一不反映了卓越的创造智慧,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彩,为世人所赞赏。本书具备所具中国工艺美术史权威、覆盖面广、试题成熟、重点突出、考点明晰的特点,能为广大考生梳理教材、把握重点难点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分册既详略得当又有所侧重,也为研究生复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可以说从古至今,金属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和青睐。更令人欣喜的是金属艺术在不断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诉求的同时,亦在这种不断嬗变的诉求的驱使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蔚为大观,屡屡令人叹为观止。金属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永无止境的创造力,必定在岁月长河的锤炼下延续着属于自己的辉煌和独一无二的神采。由此,想全面展示世界金属艺术的发展成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本书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将世界金属艺术发展的全貌勾勒出来,对在金属艺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地区和国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金属艺术品做重点描述,通过展示其艺术风采和突出成就,使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世界金属艺术。
本书稿为明式家具入门读物,重点考察其和文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精神内涵、造物思想、设计形式、外观追求、色泽纹理、榫卯技艺、人文家具、民间家具使用、才子佳人与精工良作等各个方面。书稿行文通畅又考据严谨,是一部趣味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版)》增加了近几年新发现的考古成果,如2015年挖掘的海昏侯墓等,并突出知识性、强调时效性,以保证史书的延续与完美,满足新时期的学习需求。另外,在每章开头部分,用 课程导入 将时代背景与工艺美术结合起来讲,方便学生从宏观上去了解历史的演进,同时增加了课后练习题,以 章测试 的新慕课形式出现,从而使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全面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精髓。
剪纸,作为民间艺术随着纸张的出现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剪纸艺人,有的村庄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剪纸,被人们称为剪纸之乡。中国的民问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各地的剪纸也都各具风格、各有特色。中国剪纸是中国民问艺术中分布广泛,*有民族特色、民问色彩、地域特点的民间美术作品。剪纸的艺术语言贴近生活,它的题材丰富、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剪纸所用的材料价廉、简单,其操作方式简便易学,所以剪纸艺术广泛地植根于中国民间。
《工艺美术技法系列》丛书以品类分册。各册内容大致包括品类的历史沿革、工序和技术、艺术特色几个部分。与以往所见的一些技法书相比,该套丛书有较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力度。它将一个品类的形成和发展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整理出这个品类产品发挥的社会职能、依据的技术条件、体现的艺术特色、发展的历史条件。这样,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便被提升到工艺文化的高度,将读者引入深藏于产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内容。因为在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揉进了作者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丛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又对器物一股性的外部描还,有了专业理论家难以探及的真切之谈和带有体味性的精华。有些记述,非躬亲实践者是写不出的。
济公是中国民间为人们熟悉的形象之一,有关他的故事自南末以来即在民间广泛流传。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方外志踪》中就有关于济公的记载。刻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是现存描写济公的早小说。民间说书人开始以济公为主题演说,至清朝时,已集成《济公全传》一书。济公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具有广泛的亲和力,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济公戏、济公图、济公型,使济公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既深且广。
本书将广州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的毕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导向实施操作过程等以全程记录的方式展示出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专业选择,学生与老师在不同阶段的配合与沟通,使整个毕业作品的创作水准得以提升。学生从中锻炼了自身的设计思辨和应变实施能力,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如何与他人在工作中达成很好协作,也完成了许多在课堂上也许无法完成的想法,全面考验了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书中所精选的个案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个人动手记录的创作笔记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不断变化的设计思维,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全书内容涉及到包装、网页、编辑、插图、商业广告等多种设计,均由美院专业教师负责点评和编写。
本书以出土传世的珍贵文物为依据,结合大量的图片和文字阐述,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从史前社会到当代,中国历朝历代艺术造型的经典作品,较全面概括地介绍了中国大地千古遗存的陶器、青铜器、石雕、瓷器、绘画、壁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它是中国考古学、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经典概括和总结;是对《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艺术设计史》等多本美术学专业书籍的精华浓缩,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艺术素质教育的理想教材。通过对大量古代艺术精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古老中国社会、民族、风俗、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及审美鉴赏能力。
《工艺美术技法系列》丛书以品类分册。各册内容大致包括品类的历史沿革、工序和技术、艺术特色几个部分。与以往所见的一些技法书相比,该套丛书有较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力度。它将一个品类的形成和发展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整理出这个品类产品发挥的社会职能、依据的技术条件、体现的艺术特色、发展的历史条件。这样,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便被提升到工艺文化的高度,将读者引入深藏于产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内容。因为在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揉进了作者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丛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又对器物一股性的外部描还,有了专业理论家难以探及的真切之谈和带有体味性的精华。有些记述,非躬亲实践者是写不出的。 玉器的文化内涵,玉器的气韵神采,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细细领悟。其造型美或精炼严谨,或玲珑剔透,或具体、或抽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