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 制作 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 做中学 和 知行合一 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更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本书结合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作品,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还原中国瓶花艺术的本来面目。并通过研读经典,厘清中国传统瓶花的艺术旨归与审美标准,进而探索瓶花艺术在当代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向日葵印花、八芒星图形、渐变色的猫咪 你可以在刻板上雕刻出任何你喜欢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表面上,制作出专属于你的版画作品。 作者埃米莉将带你熟悉版画入门的准备工作,掌握制作简单图案的基础技法,再逐步进阶到用水彩颜料、织布等综合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你可以在本书的指导下创作出口袋杂志、布面墙上挂饰等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小物件,更可以融会贯通地综合使用书中的多种技巧,或者用其他的材料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 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和清晰展示创作过程的插图相得益彰,零基础的新手和略有经验的爱好者均能从中有所裨益。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历代瓶花史料。每个朝代只选取一个较小的点深入展开,让大家能一窥瓶花内在之丰富与深广。唐代自牡丹入,匡正一些人云亦云的观点,并从最早的器具分析其蕴含的技法传承。宋代关注滋养,明代侧重花木研究,清代则偏重技艺之梳理。每节皆自史料入,辩析史料背后之幽影,以期引起读者诸君之兴趣。
《池坊花道:映照生命之美》是一本讲述日本池坊插花艺术的书。 池坊是日本古老的花道流派,池坊一词后来成为日本传统花道(英文称为ikebana)各个流派的本源,从佛前供花发展到立花、生花、自由花等多种插花形式,体现了花道千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深入的文字讲解,展示了池坊花道的历史、理念、技法和作品,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插花艺术的诸多细节,感受池坊花道的静、雅、美、真、和,以及对生命之美的追求和领悟。
《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手工艺文化》一书为英国视觉艺术界知名的评论家彼得 多默所编,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苏欣所译,全书通过手工艺状况、科技的挑战、手工艺论述三个部分,汇集了十四篇工业革命以来关于英国手工艺研究的专业论文,涉及手工艺的历史、消费社会中的手工艺、工业设计中的思维与制造、手工艺的语言与实践哲学等内容,解释了手工艺制作者的身份认同、现代技术的影响及工作室工艺的发展前景等问题。
日本漆艺家大西长利先生用十五年时间对漆文化的源流进行了走访调查,这也是他至今仍在继续的事业。调查的对象包括中国、韩国、越南、泰国、缅甸、不丹等地的漆文化,以及与亚洲漆文化相关的墨西哥玛凯(Maque)文化、哥伦比亚的莫帕莫帕(Mopa-Mopa)文化。通过现场采访、对话等方式,大西长利搜集相关信息和历史资料,并记录了各地漆树种植、割漆、漆器制作、漆器使用的现状,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漆器的现状。此外,还调查了各地博物馆的漆器藏品、宗教仪式用漆器,以及在都市难得一见的生产生活用具等。走访旅程中,无论是在高原,还是在山谷,大西长利都会遇见髹漆的房屋、家具、灯具 见证了漆文化的生生不息。
从古至今,东方地毯享誉亚欧。它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家用物品,更因精湛的编织工艺、华美的外观及丰富的图案内涵而与绘画、雕塑、建筑等同列艺术的殿堂。本书精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约 60 件具有代表性的手工地毯藏品为例,展示了不同地毯的精美图案,通过追溯地毯长达数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与单件地毯信息,在横跨亚欧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下深度解读其在部落身份、社会地位、阶级品味乃至经济发展、文化沟通等不同层面的意义,揭开东方地毯华美外表中蕴藏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本书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黏土是一种非常适合手工艺新手的材料,风格多样,易于掌握。本书将从基础技巧开始,结合版画、油画、拼贴和纹理创作技巧,通过5幅作品的完整创作过程讲解,教你打造出妙趣横生的立体混搭艺术作品。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使用黏土 传授切割、塑形、压印、雕刻等基础技巧; 黏土作品 5个分步骤练习,带你创作5幅全尺寸黏土作品; 收尾技巧 讲解传授上色、润饰等技巧; 创意作品 提供练习模板供你自由创作,大胆发挥创意,玩转不同风格。
随着现代年轻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珠宝作为美的象征,正逐渐成为年轻人展现个性和品位的重要媒介。本书通过分析当前珠宝市场的整体趋势,包括消费者群体的变化、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探讨年轻消费者在购买珠宝时的心理需求、审美偏好以及预算限制等。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一些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珠宝,包括各种珠宝的款式、设计特点、材质选择、价格定位等,从而提供关于选购珠宝的实用技巧,手把手教年轻消费者如何辨别珠宝的真伪、搭配服装以及珠宝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性等,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格,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书是首饰制作的实用技法书,分为四个部分:基本常识介绍、工具与材料、工艺技法介绍、优秀作品赏析。
作者精心选择了多位曾经面对面采访过的世界各地的知名珠宝设计师,按不同主线分辑讲述设计师与所设计的珠宝之间的故事,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商业化产品珠宝的个性与温度。本书是国际知名珠宝设计师的一次集中亮相,不仅可以成为国内珠宝设计师的案头参考,也可为非专业读者带来精致丰富的审美体验。
生活工艺 发起者、木工作者三谷龙二追求具实用性的器物之美,并制作出如陶瓷器般供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制器皿,为过去以家具为中心的木工工艺开拓出全新领域。在本书中,他根据创作者的实际经验与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交流对谈,整理了 亲近之物 、 素材感觉 、 脆弱 、 与生活有所连结 、 朴拙工艺 、 几何学的圣像 、 仿制 、 作品与其背景 等关键词,一步步雕琢出 生活工艺的轮廓 ,去思考工艺之余生活的真意。书中呈现出一种亲近、自然的风格,试图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让人了解近在身边的工艺。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本著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