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儿是流传在大西北的一种以爱情为主的山野民歌,已经被列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是西北花儿主要的发源地和流传地,为了深入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本着精粹、传承和发展的原则,我们策划出版《青海传统花儿精选》。本书编选的原则是:一,体现独特性,尽量避免和以往相关读物雷同,兼顾发掘和发展,精选了各种风格的花儿唱词的代表作;二,体现文学性,花儿是民间的诗经,突出其特有的比兴和赋的表现手法,选取了多种修辞方法,突出其诗意美和意境美;三,体现本真性,突出其爱情主题,尽可能体现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四,体现历史性,忠实于原貌,尽量体现花儿民风民俗百科全书的特色,保留一些曾经的民间活动和人们易懂的方言词汇,有助于人们了解和走进花儿;五,体现实用性,既是了解花儿的欣赏读物和学习、研究花儿的
布糊画就是用布糊的画。布糊画的特点是集古今国画技法,有工笔重彩精工,得写意泼墨气魄;似堆绣而非同堆绣,巧堆积可胜似浮雕;人物有绢人外观效果,难在巨型扁体,五官凹凸不平,独幅丝料糊成不见褶皱,半体之身衣着纹理靠抻扯得以流畅自然;线粗不过一毫,糊布金线更现剪纸技巧;镶刻掐丝巧糊无隙,巧取景泰蓝精工;变中国画不经装裱难显珍贵,重在传承发展,贵在与时俱进。其作品设计严谨,用料考究,制作精巧,色彩协调,凹凸多变,画面逼真。本书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主要介绍各民族、各地区有代表性和鲜明特点的布糊画艺术情况、知识、流派、优秀作品介绍与制作技巧。
本书涉及的民间艺术,只是人们较为熟悉,流传较广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把相关联的知识综合起来,并尽可能通过考察、搜集、收藏、亲自动手和参与活动等形式,把知识变成能力,把认识付诸实践,从而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本书买点是在介绍民间艺术内容上以讲义的形式,分门别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大量的彩色插图更易于读者接受,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样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多见,只是个别介绍民族风情的画报上能看到一些简单的介绍。
《巧手学吉祥剪纸:入门篇》中所教授的剪纸作品以民间吉祥图为主。这些剪纸作品多用寓意、谐音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创作,形象生动逼真、推陈出新,将民俗吉祥语句和现代美学意识相融合,寄予人们吉祥寓意,美化人们的生活。
本书的编著者梁石,是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在生肖文化方面做过许多研究和思考,尤其在生肖对联的创作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本辑对联从十二生肖不同侧面来表现人们在新的一年对生活的良好祝愿。从对联的字里行间反映出作者的机敏和智慧。这是十分难可贵的。
本书稿对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装饰艺术解读主要包括三部分。*部分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征研究。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极具民族艺术风格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桥,武汉长江大桥呈现的是天人合一的视觉效果; 第二部分是武汉长江大桥正桥护栏图案文化内涵的解读。书稿在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对50幅护栏装饰图案进行了命名和解读;第三部分是武汉长江大桥护栏图案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再创造。民间剪纸在造型上与大桥铸铁图案接近;在工艺制作上精雕细刻;在艺术上既忠实于原作又富有剪纸的独特魅力。
广西文场是二百多年前江浙等地一些说唱艺术传到广西,与桂林方言、民间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它享有 中华曲艺宝库中的明珠 之盛誉,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书是普及读物,从广西文场的源流及其嬗变、唱腔曲牌、伴奏乐器、表演形式及广西文场的名人名篇、深远影响等方面为广大读者介绍这一艺术形式,引领读者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书中还收录有名篇赏析等文字和视频。
基于加强中华传统艺术保护与推广的目的,《中华传统艺术丛书:风筝》选取了风筝这个传统艺术形式,力求表现其艺术的精髓,展现其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将这些文化艺术的特质呈现给广大读者,更希望通过它让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我们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另一个顶峰。
传统的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大多以蓝靛为染料,虽然防染的方法不同,但成品都是蓝白相间的花布,所以可以统称为蓝印花布。其共同点是材料为布(或手织布),染料为植物蓝靛,制作过程为手工操作,包括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这是广义的蓝印花布。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以植物蓝草为染料,用黄豆粉和石灰粉为染浆,刻纸为版,滤浆漏印的灰染蓝白花布称为蓝印花布,这是狭义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本书以介绍灰染为主,旁及扎染、蜡染和夹染工艺。作者于雄略先生为浙江桐乡人,对家乡的传统手工艺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恢复乌镇宏源泰染坊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资料,所以是有感而发。同时感谢收藏和研究蓝印花布的专家吴元新先生提供了珍贵的藏品资料。
32开632页,大量图版。本书共收有关祥瑞词条共616条,分别阐释了其来源、寓意、应用、附记等,均附多幅图版。
《雪宦绣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刺绣理论专著。这部书由清末民初刺绣艺术家沈寿晚年病中口述,时人张春整理而成。刺绣,古称针绣,又名“女红”,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外,以绕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雪定绣谱》不仅总结了我国自唐宋面绣、明代顾绣以来的刺绣外法,如齐外、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等;且记录了沈寿借鉴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活,所创造的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的自创针法。今次整理出版此书,由王逸君女士为原书作注,译为白话文,并酌配有关图片两百余幅诠释原著。此外,书后附录《顾绣考》增户见闻,共飨读者。
本书从数字造型的角度,讲解如何运用各种软件对“非遗”项目内容进行数字化表达,案例丰富,形式多样,将原创动画、作品图片、教学案例、企业实践案例等融为一体,帮助学习者在一个资源丰富、讲解详实的模式中充分感悟传统的“非遗”技艺和现代化表现方式的结合与多彩魅力。
生活就是艺术,也许中国剪纸为这句话作了的注解。剪纸是民风淳朴的乡间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作者不是专门从事艺术之人,而是平常的乡间民众。《剪纸》用近一百幅的精美图片,近四十个优美故事展示了这些乡间民众千百年来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形成的对生命的理解和期盼中提炼的剪纸技艺。
《中国民间美术》以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专业学科教学为基础,同时也调研了部分地方高校相关民间美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和课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师范类美术专业的教学需求编纂而成。《中国民间美术》教材的特点是采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身心对文化的参与实践,这不仅符合民间美术活态文化的特性,也是文化传承、创造、发展的必然方式。教材内容中也反映出民间美术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并注重知识传播公共性的需求和可操作性,注重民间美术教育传承课程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