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里,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传说故事的绘画,占有相当的比例。藏经洞的这批佛传绘画,在今天,对于佛教史、绘画史以及绘画创作领域,都有着很高的研究借鉴价值。《敦煌遗珍(佛传)》是“流失海外绘画珍品”系列之一,收录了《劳度叉斗圣迹》《灵鹫山释迦说法图断片》等绢画作品。
《敦煌遗珍(菩萨2)/流失海外绘画珍品》呈现给观者的这些画像,敦煌壁画当中完全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绘制图式,作品从表现规模、场景布置上还要胜过尺幅相对狭小的绢画。特别是佛教造像——托之于形象塑造的表达方式,如果期望给予信众以内心的震撼或感染,那么摆脱外域的束缚而采用为信众所习惯的图式与手法,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印证于敦煌石窟造像与壁画,北朝至隋代是这一演变过程的开始与初成,到了唐代则基本实现了本土化——而且转化得非常自然,丝毫不觉有中外艺术之间的冲突或者勉强的糅杂。菩萨的身材,服饰、璎珞配饰、法器等或多或少还是能看出印度传统对其的影响,但整个的神情、姿态,绘制的技法完全是纯粹的唐代世俗风格。且不用全面对比敦煌绘画与唐代墓室壁画的相通相合之处,仅从几个细节品察,便已经让人回味不已。如本
本书分为佛与菩萨两部分。佛画中《树下说法图》是敦煌藏经洞中创作年代最早、保存状态最完好的一件作品。其中不论主尊、胁侍菩萨,还是女供养人的勾勒和敷色都十分细腻,特别是六位比丘弟子的表情刻画得极为生动,是敦煌遗画中的精品。关于《炽盛光佛及五星图》,同样的题材出现在干佛洞Ch.ⅤⅢ洞窟甬道南壁的壁画上,尺幅和场面更为宏大。读者不妨将两者做一对比,定然会对因不同材质而限定的绘制技法有所理解。《释迦瑞相图》带有浓啄的犍陀罗风格,虽为断片,但细密劲健的勾线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当年“曹衣出水”的风采。书中《阿弥陀·八大菩萨图》《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均属于曼荼罗类型的作品,即依照一定的佛典,义轨而绘制,供修行者借相悟体、修持密法之用。
关于佛画,有广义、狭义两说。广义地讲,本套“流失海外绘画珍品”系列编选的佛、菩萨、天王、金刚等众多类型均属于佛画的范畴;狭义地讲,佛画可以理解为仅指将佛作为绘制主体的作品。《敦煌遗珍(菩萨1)》是“流失海外绘画珍品”系列之一,本书收录的菩萨像大多数取自于幢幡的幡身部分,并没有将画像所在的幢幡做出完整的展示。由于幡身一般都呈长条形,因此上面多是绘制单尊画像,几乎占满了整个幡身。书中还有一件《观世音菩萨像》,给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为既是侧面像又是以行进姿态示现的画像难得一见。
《敦煌遗珍(纸本幢幡)》是“流失海外绘画珍品”系列之一。幢幡,指佛教、道教所用的旌旗。一般垂挂在佛寺或道场之前高大的幢竿上。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幢幡是藏经洞绘画藏品中数量最多的,经过斯坦因记载的约有230件(含残本),约有179件丝绸幢幡、42件麻布幢幡和9件纸幢幡。这些幡从形制上可分为多足悬板幡和双足燕尾幡两个大类,尺寸相差较大,高度从几十厘米到两三米不等,所用材料包括丝、棉、麻等织物,并施以画、染缬、刺绣等装饰工艺。
“名家真迹法书集”系列的书籍均选用传世书法家的真迹,采用高清扫描, 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精神面貌。本系列书籍,每分册皆选取一位书法家具有代表性书法作品5—10件。每个分册一方面展现了每件作品的整体面貌,另一方面也原大呈现了作品中的所有字迹,使读者既能把握作品的整体气息,又能进行有效的临摹学习和细节欣赏。此外,每个分册皆附有作品释文和对书法家的介绍,方便读者理解。本系列书籍装帧平实的同时并不舍弃美感,定价经济亲民,是兼具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图书系列。本书为“名家真迹法书集”系列的《罗振玉临先秦文字七种》分册。
《我与器物的美好交会》是苏燕的第二部作品。在这本书中,苏燕将其收藏的日本陶器整理分类,为读者呈现出日式陶器静谧、雅致的美。陶器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日用品。无论是食器、花器还是茶器,都能在使用中迸发新的生命。除了陶器的鉴赏、使用,本书还将分享作者在造访日本陶艺家工作室时遇到的趣事,以及陶艺家的代表作品、创作风格。特别呈现日本有名陶艺市集攻略,给陶艺爱好者一份切实可行的指南。
本书披露了希特勒及纳粹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以强行购买、没收、查抄、抢夺等手段在德国以至整个欧洲搜集、霸占美术作品的过程,以及战后这些艺术品的命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希特勒及纳粹的罪行。在对收藏这些艺术品的林茨博物馆所进行的研究中,本书作者、柏林历史学家首次利用了一份财产目录——那是希特勒1938年至1945年间让人编制的——据此能够准确地分析希特勒及其代理人的收藏计划。一份遗物清单显示,191件收藏品在1945年后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本书最后,详细叙述希特勒对美术的兴趣和劫掠美术品的过程以及部分艺术品的现状;并附1945年后不知去向的191幅作品的图片。
这是一本介绍京都古物文化的作品。书中,我们将跟随作者美贺子的脚步,去探访京都14家久负盛名却又风格各异的古董老店,还有三大历史悠久又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寺集市。 从西洋的玻璃器皿到日本的古陶细瓷,从朝鲜的蓝绢彩绸到唐风的印花和纸,从日用饮馔到童年文具,透过物,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品味京都独特悠然的人文风物。倾听那些痴念于美的收藏人背后,发现、守护旧日时光的动人故事。
本书以揭示台湾故宫博物院“翠玉白菜”与“肉形石”为突破口,解释“翠玉白菜”实以“变色龙”、“无根菜”、“断须虫”隐喻帝王政治不以民为本,君无道则民反君;而“肉形石”则以“无骨肉”、“缺角石”寓暴政之治不以民为本,故导致民乱。菜与肉、玉与石、色与形实“翠玉白菜”与“肉形石”相互陪衬、共为“镇国宝”之“双璧”,两者皆为“以器寓道”。从孔子提出“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开始,历代解经之作皆有考证注疏鸟兽草木虫鱼之“名物训诂”,历代文人亦以种种隐微方式解释“菜”与“虫”,其实皆“以器寓道”。本书从“翠玉白菜”与“肉形石”的许多细节分析二者之隐喻内涵,同时结合语言与名称分析古人以“翠玉白菜”为“镇国宝”,实即以“器”为突破口,使后人发现构成古代文化核心之“道”与“器”、“道”与“气”之
本书集中国古玉器之珍品,收录了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古玉精华,用八百余幅摄影图片,系统诠释了五千年玉文化,如礼玉器、服饰玉器、陈设玉器、文房玉器等历史发展演变进程。从专业的角度,向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值得鉴藏的古玉石种类,如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等多种玉质,并详细解读了古玉的基本制造工艺、造型、图案纹饰和识别要点。这是一部收藏鉴别古玉的小百科。
《彩陶 唐三彩》由张怀林所著。 《彩陶 唐三彩》内容简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目前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原始彩陶上的纹饰是中华民族先民最早的美术作品,是忠实记录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秦代兵马俑是彩陶由小器物到大型雕塑的飞跃,汉代还出现侍女俑、歌舞俑、说书俑、胡商俑及马、骆驼等动物俑。唐代的彩陶人物俑造型简练、整体、生动、自然,比例准确,面部刻画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马俑形体硕壮、姿态雄峻,显示出无敌于天下的阳刚之美。 唐三彩是唐代流行的多彩釉陶,常见釉色有黄、绿、白、蓝,赭、紫、黑等,一般一器只施二三种釉色。器型有人物俑、动物俑、神怪俑和器皿等,主要用于随葬。马俑和骆驼俑是唐三彩的代表之作。 唐代的彩陶俑、三彩陶俑艺术价值堪与希腊、罗马雕塑媲美,与敦煌彩塑一起,成为继秦汉
我们的先贤所创造的方块汉字真是大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单字都是一个信息集成块。复合词组更有耐人寻味的深邃,比如,“陶冶”和“钻研”这两个词,怎么想怎么让你觉得高妙,真难为当初先贤怎么琢磨的。人的品德、学问、素养都需要“陶冶”。人类最初发明创造的器具就是陶器.而最粗糙的陶器也要在摄氏800—1200度的高温下才能冶造出来。用它来形容品德、学问的培养再恰当不过,不够火候,不经高温、不待时日是无法获得真德真知的。“钻”与“研”的概念大约都产生在新石器时代 ,深钻细磨须有耐心、细心、慧心、恒心,用来形容对学问、技能的提高贴切之至。而不愿经陶冶、不喜爱钻研就想获得骄人的成绩变成“大万儿”,实在是白日做梦。 我说这些是因为看了印农的近作而生感慨,他真是很下了一番钻研的功夫,陶冶出更高深美妙的艺术,人
美貌能干的宝石商人理查德开了一家名为étranger的宝石店,大学生正义是店里的兼职员工。光顾宝石店的人形形色色,有寻求宝石嵌在结婚三十周年纪念戒指上的夫妇,有与恋人失联的女大学生,还有委托理查德代出席拍卖会的古董店老板。拍卖会上,正义遇到了一位知晓理查德过去的男人……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和宝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并参考了靠前外一些很新研究资料编著而成的。
《我与器物的美好交会》是苏燕的第二部作品。在这本书中,苏燕将其收藏的日本陶器整理分类,为读者呈现出日式陶器静谧、雅致的美。陶器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日用品。无论是食器、花器还是茶器,都能在使用中迸发新的生命。除了陶器的鉴赏、使用,本书还将分享作者在造访日本陶艺家工作室时遇到的趣事,以及陶艺家的代表作品、创作风格。特别呈现日本有名陶艺市集攻略,给陶艺爱好者一份切实可行的指南。
本书以“京都玉作”——始于元代的中国北方玉作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商俗资料与地理采访所获得的资料与人物访谈、口述历史的研究等进行比对分析。
《大师说玉·中国玉雕代表人物学术报告》——主题设计以艺术价值为着入点,内容由大师说玉、作品图集、艺术说明、作品步骤、作品介绍、玉雕语录、藏家评论和作品年表组成,通过见解、对话、作品、点评、资料、图表等元素,为消费、收藏和投资者解释艺术奥秘和艺术价值,展开艺术家鲜活的生活和投资价值,挖掘鲜为人知的行业规律和国际潮流,解答投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和准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