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选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目前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中国》一书用权威、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高清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收藏古玩,既是收藏历史,也是收藏文化和艺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德化窑瓷认识的深入,独具特色的德化窑瓷逐渐成为收藏爱好者的新宠。明洁时代的德化白瓷,是德化窑瓷的瑰宝,以其温润、雅致、精巧、细腻等特点,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水平,素有“中国白”之美誉,被誉为“中国瓷器之上品也”,备受收藏界的青睐。尤其是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的境界,为德化白瓷在中国瓷坛上奠定了翘楚的地位。为比较全面地介绍德化白瓷的发展情况,展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也方便收藏爱好者的鉴赏,特采集出版《“中国白”——德化白瓷鉴赏》一书,图文并茂地介绍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胎体滑润致密,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艺术,都十分丰富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本书是综合性的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的普及读物,收录了目前艺术品收藏市场中很活跃,也很有潜力的投资品种——紫砂壶,书中讲述了紫砂壶的起源和发展、收藏市场现状、鉴别特征、收藏技巧、投资技巧与保养技巧等内容,以便读者能够真正系统、全面地掌握紫砂壶收藏与投资的知识。在向广大读者展现中国紫砂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众多的紫砂壶鉴赏方法和技巧,使读者能够以图识壶,是一本鉴赏、收藏和研究紫砂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民间青花瓷画自诞生以来,留给我们无数鲜活生动引入遐想的形象,作为一种装饰手法,已经融入我们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数百年来,民窑青花产品产量很多,故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张雪松编著的这本《天真斋藏青花瓷画集珍》选择了元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青花瓷画,供读者参考。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是一套馆藏重要文物著录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著作。本书为瓷器卷,基本涵盖了中国清代博物馆馆藏中的瓷器。内容基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图录、图释文字。图录包括器物的全形照片及必要的细部、纹饰、铭文、款识、题跋、题签和拓片、线图,图释文字则是对文物形制特征、艺术特征以及出土时间、地点、流传情况、著录情况、近今人研究情况等作简要的描述和说明,必要时附释文和简洁的考释文字。另一部分是论述文字。论述文字是各卷的文物研究部分。
青花瓷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烧成的,幽青翠丽的青花和莹润如玉的釉面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宁静舒美又深沉宽广的视觉享受。青花瓷的出现可追溯到大唐盛世,在扬州出土过充溢着异域情调的青花瓷枕残片和其他标本,这是当年专供出口的贸易瓷。在广东、浙江和江西,曾发现过一些两宋时代的青花瓷。这些唐宋青花瓷在工艺上非常稚拙,带有初创的不成熟性,属原始青花瓷。元代的建立打破了唐宋以来原有的社会秩序,疆域的扩大和制度的变异,使经济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运行并获得新的活力。因战乱造成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迁移,使唐宋时期各地积累下来的制瓷经验得以交流和升华。北方磁州窑成熟的彩绘方法和南方景德镇优异的胎釉工艺相结合,为青花瓷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前提。当元代因外贸的扩大而带来新的商业契机时,用钴料
中国的青花瓷萌芽于唐,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不但是其主流,更是青花瓷研究的重点。青花瓷的本质是瓷画,因此鉴定的重点在于会“看青花”。“青”为色,“花”为纹饰。无论官窑民窑,掌握了青花的一般规律,也就把握住了时代与分期;再结合时代风格,看胎釉、造型、款识、工艺、使用痕迹,就可获得比较合理、正确的判断。本书主要介绍了青花瓷的一些基本知识及鉴定知识。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内容包括: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青花瓷纹饰;明清青花瓷题语款识;景德镇地区以外生产的青花瓷等。
《青花瓷器鉴定》用了很大的篇幅对青花瓷器的造型、纹饰作了详细地叙述,并采用了纵横排比的方法,在分析各个时代造型、纹饰不同特征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对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作了对比研究。
磁县城是一座美丽的古城,隋代时设州衙,城内有多处古代建筑,多处荷塘,古有荷花城之称。县城南,滏阳河环城蜿蜒流过,赋古城以灵脉;县城北,古御路荷花十里飘香,给古城以秀色。磁州窑博物馆就座落在这座美丽的古城里,座落在占地108亩的博物馆广场正中央。广场上绿树依依,草坪青青,花团簇簇,宽阔靓丽的视野下,博物馆端庄的横卧在那里,无言地彰显着磁州窑的魅力。看,博物馆建筑体中心位置耸起的部位,婉如一座古代烧造瓷器的馒头窑,建筑体上一面面匣钵装饰凸显了磁州窑的符号,这正是设计师把传统形态和现代理念融合为一体,创造出来的一个建筑艺术品。走进磁州窑博物馆,就可以触摸磁州窑的神奇和魅力,体验窑火的香味,看到美仑美奂的磁州窑装饰图案。
粉彩作为一釉上彩的陶瓷装饰品种,出现于清康熙(1662-1722年)中晚期。其创烧的基础主要源自珐琅彩,可算是古代“洋为中用”的产物。在其形成、兴盛和发展的过程中,彩粉逐步地取代了珐琅彩,被宫廷和民间广泛使用,成为清代瓷器釉上彩装饰的一个重要种类。 本书精选清代粉彩瓷160余件,从鉴定学的角度对每件器物加以剖析,使读者达到识真辩仿的目的。粉彩的出现,与引进珐琅彩料中的白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称谓是随着工艺技法的不断改进完善、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后,才于清晚期形成。粉彩与其他釉上彩混用的现象时有出现,精品又近似于珐琅彩,因此易使人们对其产生模糊的概念。只有充分认识这种装饰技法,人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它,鉴别它。
冯先铭先生是我国的陶瓷研究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曾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中国占外销陶瓷研究会会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等职务。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的研究。冯先铭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并长于古陶瓷的鉴定。在主持故宫博物院陶瓷展览期间,他以窑址调查及出土的器物为依据,创立了中国古陶瓷展览的新模式,加强了陶瓷展览的系统性、科学性,成为我国占陶瓷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研究方法上,他注重古陶瓷文献、藏品与实地调查三者的结合,运用考古学方法,重点调查了全国l7个省200个县市的上千处古窑址,成为故宫博物院乃至全国调查古窑址多的人。他收集了大巷实物标本,摸清了我国各时代古窑址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及各窑之间的关系,不仅考证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古代瓷
蕭山位於浙江中北部的古越國前沿,是越文化傳播的重要地區。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橋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已經顯示出蕭山先民特有的聰明與智慧。蕭山境内還遍佈從商周至六朝時期的印紋硬陶、原始瓷器和越窑青瓷窑址。這一切表明蕭山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之一。本書收錄蕭山博物館珍藏的大量古陶瓷文物中的精華。上至新石器時代早期跨湖橋文化的陶器,下到唐宋時期的越窑青瓷,共計二百三十七件(套)、二百五十二幅彩圖。全書有嚴謹的概論和翔實的說明,並配有中英文對照的目錄、提要和圖題,力求以圖文並茂、通俗易讀的形式展現在國内外讀者面前。書中所選的大多數陶瓷器是公開發表。其中無論是商周至秦漢時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還是六朝到唐宋時期的越窑青瓷,均精品迭出、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堪稱中國古代陶瓷園地的一朶奇葩。
冯先铭先生是我国的陶瓷研究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曾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中国占外销陶瓷研究会会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等职务。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的研究。冯先铭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并长于古陶瓷的鉴定。在主持故宫博物院陶瓷展览期间,他以窑址调查及出土的器物为依据,创立了中国古陶瓷展览的新模式,加强了陶瓷展览的系统性、科学性,成为我国占陶瓷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研究方法上,他注重古陶瓷文献、藏品与实地调查三者的结合,运用考古学方法,重点调查了全国l7个省200个县市的上千处古窑址,成为故宫博物院乃至全国调查古窑址多的人。他收集了大巷实物标本,摸清了我国各时代古窑址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及各窑之间的关系,不仅考证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古代瓷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早在唐代就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了许多国家,随后又通过战争和走私等多种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遗珍·陶瓷》共分四卷,以时间为序,精选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华特斯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家收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