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 甘南州 ,地处甘肃西南部,东与定西市、陇南市毗邻,南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连,西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连,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甘南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本书稿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系统地介绍了甘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包括甘南的一市七县、甘南的自然风光、甘南的历史遗迹、甘南的多元文化、甘南的丰饶物产等,内容扎实、丰富,文字简洁流畅,图片精彩,极富艺术性和欣赏性。
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在历史和地理上都具有显著的地位。贺兰山是西夏王朝的发源地,是中国北方游牧部族的历史长廊,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首度相会的地方,这里,同时也是宁夏平原绿洲和阿拉善荒漠的界山,是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本书是作者在研读了近千册文献,环形10余万里,对贺兰山进行了16年不间断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作者以文学的语言、参照纪录片拍摄的叙事手法,从贺兰山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等各个视角来挖掘这座山的文化,还原了一部史诗般的山脉。
秦岭横亘在历史与文明的眼眸下,呈现出大气磅礴与悠然浩远的自然巍峨。历史的背影诚然不断走远,百代的情怀却镌刻在远山与近石上,与日日常新的溪水细数着点点浪花、片片落红,与高天的白云寄心以处,与横断的雾岚朝夕依偎,与无边的林涛神会明天。历史如同一个奥秘的微笑,秦岭的文化地理被出落成一幅美丽的文明画卷。
陕西是中国的旅游大省,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环境、朴实的民俗生活都值得旅行者带着好奇,放缓脚步去探寻。本书分为四大部分。“计划你的行程”列出了陕西的旅行亮点,帮助旅行者在出行之前制订合适、靠谱的出行计划。“在路上”分为“西安和周边”“关中”“陕北”“陕南”,详细介绍了其中的景点、住宿、就餐、交通等,其间还穿插着各种知识方框。“了解陕西”从现状、历史、饮食、环境等方面介绍该地区的背景知识。贴心的“生存指南”涉及在陕西可能会遇到的衣食住行问题,极具参考价值。
秦岭南麓、巴山北侧,经千万年地质构造,形成大大小小峡谷,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本书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行走在陕南秦巴峡谷之间的所见所闻,既展示出瑰奇秀丽的自然美景,又包含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既描述了峡谷的生态人文,又发掘了其中的文化余韵。邢海虹著的《行走山水画廊(陕南大峡谷考察)》不仅再现了陕南的历史民俗, 记录下行将消失的古韵风情。
本书在充分占有古人今人汇集或撰写的有关西安山水风光与人文遗迹论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细读精研,再参照当今一些考古发掘与研究效果,结合自己的实地观赏考察与现场体验进行撰述,企望从中探索一些在新时代里,以新的视角研究、记述山水与人文胜迹的途径。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山水胜迹”,其内容包括西安境内的一些重要的山峰、塬地、峪道、河流、陂池及关隘、津渡;下篇为“人文胜迹”,记述西安境内主要的古人类遗址、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帝王陵墓、墙垣楼阙、寺观庙宇、文教胜地。对山峪原隰河湖池沼等自然景观,既注重吸收现代自然理学的科学知识,也着力揭示其文化内涵;对人文胜迹,除述明其古今演变历程,还结合地域环境与文化,展示其风貌特点。在行文明,融入不少古诗词佳句,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凡是到过西安的人,莫不慕名到碑林来看一看。在这座中国古代碑刻和书法艺术的宝库中,当你面对卷帙浩繁的《开成石经》感受历史的深沉厚重的时候,当你在萃然成林的书法名碑面前叹为观止的时候,当你为《昭陵六骏》等精美的汉唐石刻之艺术魅力而倾倒的时候,你一定会问:这么多的古代碑刻和石雕艺术品是怎样集中到这里来的呢?这座碑林始创于何时?它又是怎样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的?这本关于西安碑林历史的小书,回答的就是这些问题。 西安碑林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与西安半坡、秦兵马俑坑这类考古学遗址不同,并非轰动一时的重大考古发现,而是一种长时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它今日之规模,是唐末至今千余年间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这座文化宝库是我们祖先一代一代积累而成的。一千年来,尽管我们的民族屡遭磨难
大同古城至今已经历了两千四百多年的春秋。早在战国初年,这里已成为赵国的重要军事要塞。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大同由平城县治上升到北魏京都四世纪末到五世纪末的近百年中,曾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民族聚居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地域。当时大同空前繁荣昌盛,人口曾达一百多万。 从随唐到明清,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大同曾数易其名,直至辽重熙十七年(公元1048年),始称大同,一直沿用至今。此间,大同还曾是辽、金两代的陪都(西京)和明清两朝的军事重镇。 在大同的历史上,曾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众多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气魄雄伟的云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艺术宝库,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殿宇嵯峨,金碧辉煌。 大同虽然地处塞上,其自然风光既不同于南国水
本书系根据所涉行政区域版图轮廓特点,精心构想描绘出其形象,凝练升华其文化寓意,再以相应的卡通形象为向导,*站:陪同读者整体上浏览这"一方水土"的地理状貌、政区演化,以及这"一方人"的性格造型;第二站:陪同读者纵横穿行于这"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广阔时空,以求具体了解;第三站:陪同读者深度体味与领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撩人韵致,使之犹如身临其境;*终,总体上呼应本书题目所意欲突出揭示的内涵,祈望读者有所触动,并继之以更深入的自由想象与生发。
《走遍中国》关注自助旅行,更关注人文地理。34位文化名人带你神游中国,自助旅行专家为你度身定制的旅行攻略。 《走遍中国》想借“发现的眼光”去引领新一轮的旅行热潮。旅行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达到只是为了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和世界上与我们共同存在的万事万物。所以,《走遍中国》比其他的旅行指南丛书多设了一个“解读”板块,解读当地的地理、历史、人文,给读者一个行前的铺垫。如果不读些唐诗宋词便很难了解江南的山水之差,如果不储备点民族学就容易陷入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猎奇,如果不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又如何去欣赏林林总总古代的建筑?当然,《走遍中国》的编辑宗旨还是用客观的态度和翔实的信息,向读者提供尽可能有效的旅行指南。 在中国的文化地理版图上,陕西的一山一水意义重大横贯陕西中部的秦岭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部,处于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中部。那里地域辽阔,自然风光壮丽奇特。本书着重介绍了天水、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这一线路上的著名风景名胜,可以使读者从中领略到黄土高原的雄浑纯朴、黄河的气势雄伟、草原的广袤无垠、冰川的晶莹如玉、沙漠的驼铃悠扬、石窟的精美绝妙、古郡重燧的神秘苍凉。同时本书也提供了详尽实用的旅游资讯,是出门旅游者的一本实用指南参考书。
本套书所介绍的景点均为有风土人情特色的景点,以保证你在合理的时间内选定*路线。本套书所列的吃、住、行、玩等感受均为作者以旅游者身份亲身体验,以保证所有观点不带任何商业气息。本套书涉及的各种价格均通过实地调查,以保证你的计划预算到精确到位。本书详细介绍的云南,云南的历史、地理、气候,陕西的特产、餐饮和住宿等内容。
隋唐两朝处于帝制时代的鼎盛阶段。这两个王朝均奠都关中,因而其帝王陵墓基本上都分布在关中地区。隋代共有3座帝陵;唐代有18座,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关中十八陵”。这些陵墓都分布在关中北部的平原和群山之间。若以长安城为中心,东连泰陵,西连乾陵,可形成一个102度的扇面,东西长150公里,总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隋代诸陵及唐代之献、庄、端、靖四陵系堆土而成,其余均依山而建。陵园坐北朝南,皆有地面建筑和地下宫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讲,陕西地区的帝王陵寝是周秦汉唐历史的缩影,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需要我们努力保护与开发。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地区的五十多座帝王陵寝进行了新的探索。有些陵寝内容丰富,论
在丝绸之路的盛名下走进甘肃和宁夏,触摸历史留下的瑰宝,坐看各类自然景观争奇斗艳,体验异族文化的精彩。无论是河西走廊的丝路古韵,还是甘南的遗世独立,抑或是真主护佑下的宁夏,这片土地体现的都是大自然的粗犷之美,即便游牧生活早已远去,边塞诗里的不羁浪漫却留了下来。沙漠、雅丹、丹霞、草原、冰川在狭长的河西走廊上次第展开;南边的祁连山巍峨凛然,山丹军马场上神驹驰骋。月牙泉依偎在鸣沙山怀中,莫高窟率领着麦积山石窟等众家族成员向历史致敬。甘肃和宁夏在纷至沓来的旅行者面前,不动声色地谱写着“文史地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