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李莘的论文结集而成,内容从民族、社会、舞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于音乐舞蹈传承进行了整合性研究。全书包括六篇论文:《中国当代舞剧音乐评述》总结了当代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对中国舞剧音乐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民间舞蹈音乐创作的舞台化范式》以民间实例探讨舞蹈音乐创作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应用实践。《舞蹈音乐创作访谈个案》以个案形式展现了创作者对于舞蹈音乐创作的思考。《民族音乐学实践中的异质文化表达困境》探讨了如何使民族的音乐表达 走出去 ,世界的音乐表达 走进来 。《城市化进程中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适应与变异》分析了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时代环境中变动和传承。《问题的核心在于 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思考》讨论了政府、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遗保
本书从中国舞蹈概述出发,对原始时期、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的中国舞蹈艺术进行深度探讨,在文化史的视角下审视中国舞蹈艺术,对于促进学科的发展以及加强人们的舞蹈功底和文化艺术素养至关重要。
.
《舞蹈美学体系的理论建构研究》致力于深入探讨舞蹈关学的多层面,构建一个深刻而丰富的理论框架,旨在为舞蹈艺术的理解、鉴赏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书分为八章,每一章都深入探讨舞蹈美学的各个侧面。从舞蹈的历史和发展、美学理论与舞蹈的互动、舞蹈的哲学基础、文化视野下的审美观念,到舞蹈美学在教育、创作和实践中的应用,再到舞蹈美学体系的构建,以及舞蹈美学的实际应用与创新。每一章将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舞蹈关学的多维面貌。 本书能够为舞蹈爱好者、教育者、艺术家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工具,激发其对舞蹈之关的更深层次探索,引领读者进入舞蹈美学的精彩世界。
本书将以民间舞为主体来阐述中国民间舞的编创与教学研究。首先讲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念、形式及其鲜明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并对教学的一般性进行了研究。其次对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体现出的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然后结合现状阐述了民间舞编创的要素与技法、形式等。最后结合现代舞,文化融合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间舞的发展趋势。本书内容全面,结构清晰,体例完整,逻辑性强,可作为舞蹈爱好者及舞蹈教育工作者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研究舞蹈教学创新发展方面的问题,涉及丰富的舞蹈教学知识。它主要内容包括舞蹈教学概述、舞蹈教学艺术的基本原理、舞蹈教学的内容与发展、舞蹈教学课程设置、舞蹈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改革、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现代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现代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未来舞蹈教学发展策略等。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舞蹈教学和实践的结晶,在内容选取上既兼顾到知识的系统性,又考虑到可接受性,同时强调舞蹈教学模式的应用性,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兼具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可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全书共分八章, 分别从“基本概念”“基本训练”“腰部的基本训练”“基本舞姿训练”“移重心训练”“技术技巧”“复合技术技巧”“女班、男班训练组合”等内容对中国舞基本功的训练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展示。
本书包括中国舞雁形训练法骨骼、筋脉、灵动点、三角结构练习、空间练习、松柔与力劲练习、运动轨迹、行身轨迹练习、中国传统身体美学练习、身体流动练习、听息、浮波、坐式雁展、四正、四隅、跪式、雁坐组合,立式雁展、连接式、重心移动、流动与转换、波浪腰、风摆柳组合等内容,训练方法上借鉴了古典舞、现代舞基训等相关技巧方法,所有练习均有相关图片和配套教学视频,形式生动,非常实用。可以供大专院校舞蹈专业和舞蹈爱好者使用。
各大高校开设的艺术选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不断提升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深度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结合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舞蹈美育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进行研究,对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入认识,探讨了在公共艺术课程中融入舞蹈美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融合的基本路径,以期对高校公共课程中开展舞蹈美育提供学术指导。本书可以提高和培养高校学生的身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