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2050年上海发展的战略愿景,本书提出了“全球文明城市”的战略概念和框架体系。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指这座城市承载着一个时代 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和文化融合等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领域对全球各个城市具有重要的和示范影响。本书提出,上海迈向全球文明城市的目标是通过阶梯发展逐步实现,即2020年深化完成“四个中心”建设任务,2030年成为世界 城市群首位城市,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2050年迈向全球文明城市。可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凭借着百年金融的底蕴,执着以求,筑梦金融中心的重新崛起,并为国家战略所确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本书作者以记者的视角,通过对大量参与、推动、见证上海金融业重大变革和发展的人物进行采访,挖掘了众多不曾为人所知的幕后故事,全景式梳理了40余年间以上海为重镇,中国资本市场等金融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历程。 在书中,无数潜入历史的改革者们跃然而出,正是他们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运筹帷幄的韬略,才使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站在了今天的历史方位上。与此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自我突破,无不彰显着“基层智慧顶层决策”的中国特色。
由吴晓波、陈凌、李建华等著的《2014全球浙商发展报告——国际化发展的浙商》比较全面地回顾了2013—2014年浙商发展,梳理了全球浙商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和阶段,对浙商境外融资、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做了专题研究,系统阐述了国际化和创新关系。特别地,本报告提供了研发国际化、新创国际企业等主题上的新发现。
本书研究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方法,系统地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主要因素,评价各种因素和政府政策的基本效果,力图以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解释。与现存众多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时以一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不同,以一个省的对外贸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除了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外,还必须把所在国家的贸易和经济的体制、政策等作为又一种发展的外部环境,因而有利于区分国家经济贸易政策对地方外贸发展的影响以及地方促进外贸发展措施的作用。对于广东,特定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可能具有更大的作用。 本书研究的新意在于运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资料验证贸易促进或带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以及贸易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特别是中国贸易政策改革对广东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的结果有可能为从
本书以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和相关社团机构访谈资料为依据,以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拉斯维加斯三个城市经济体为比照,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弹性分析等研究工具,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探索澳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过去与现在的变动规律与特征,预测其未来五年变动趋势,从而提出相关对策。 在产业结构方面,外部压力以及保护性的产业政策是推动澳门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动力。澳门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是演进顺序的“非常规性”、“跳跃性”和“被动性”,即产业未获得生长,已向第二、第三产业跳跃,第三产业尚未成熟已逆向促进第二产业发展。产业因第二、第三产业兴旺而“被动地”消失。特殊行业——博彩业在转型中早熟地成为领先产业。产业发育不全,成长层次偏低,保护政策与市场机制并存,自由竞争与
本蓝皮书主要内容有:1.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报告;2.周边国家、地区开放发展对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作用和影响;3.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重点合作区域;4.大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专题报告;5.珲春市对外开放发展以及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大事记。 本书是我国部国际合作范区蓝皮书,以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进程以及珲春对外开放和发展实践为分析对象,以科学、翔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为研究基础,及时系统地总结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发展以及珲春对外开发开放的经验,助推长吉图战略深入实施和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跨越发展,提升吉林省沿边开放层次和水平。
本教材首次提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区际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律;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
近年来上海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贯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推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于成编著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不理论方面的阐述,也有区县、功能区和企业的工作实践,并汇总了国家和上海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有关政策。相信《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的出版会对关心和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方面人士带来启迪。
本报告由当代上海研究所组织所内外研究人员,按照世界银行年度报告的规范和风格,编写完成的关于长江三角洲年度发展的报告。报告以“信息化与产业发展”为主题,依据的统计数据和发展指标,辅以精心制作的图表,重点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状况、信息化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行客观的描述、精到的解析,并提出有引导价值的建议和改进政策。
作者通过调查,揭示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连接黄河和长江的汉江平原,为什么没有从地理中心转向经济中心;有华中地区城市——武汉。云集了众多大学、科研院所,为什么没有把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反而失去了号召力。 通过地理环境、人文差异,以及政治精英发挥作用的对比发现:苏南地区追求卓越的绅士文化,造就了一批资本阶层,而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的紧密结合,完成了向工业强市的转变。 但汉江平原不具有自我更新、自我裂变的农耕文化,维系了庞大的农耕人口,却不能哺育出一批资本英雄;在通往工业化的旅途中,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又未能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直至丧失优势、沦落为边缘角色。
从2012年到2014年,从规划先行到重点突破,长江中游城市群肩负民族复兴的支点使命,扬帆起航。承担历史使命,身负时代重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第三次组织20多人次组成采访组,走马潇湘、放眼赣鄱、聚焦荆楚、踏访江淮;分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咸宁岳阳九江小三角和小池九江、来凤龙山、英山金寨、通城修水平江等边界城市,推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系列报道,并编辑成《澎湃中国心》一书。
曾经对世界经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丝绸之路”,在2013 年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提出共同建设地跨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之后,重新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这条古“丝绸之路”在2000 多年前不但开辟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便利通道,同时也培育了连绵不断的欧亚经济合作带;在今天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立足于政治沟通、道路联通、贸易联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的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为的是推进欧亚各国经济更加紧密联系、深化彼此合作、拓宽发展空间。
本书在借鉴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创意产业区新经济空间集群创新演进机理。首先,探讨了创意产业区的概念、内涵、发展背景和区域作用。其次,运用新经济空间动力学、集群和系统理论,研究了创意产业区集群创新的动力因素、动力机制和创新路径,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三种动力模式和四种创新模式。最后,利用动力模式和创新模式理论,选择上海创意产业区集群创新作为实证对象,探讨了上海创意产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动力模式和创新模式等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以此为基础,对全国创意产业区的集群创新提出反思。
《北部湾崛起》系统的论述了我国如何走经济和平崛起道路,重点阐述了,在世纪之初的社会环境深刻的变化,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深入寻求西部地区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战略机遇,促进西部地区以及全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本书以海洋经济集成战略为主线,汇集了作者撰写的一些论文和研究建议等,作为他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形成的总研究报告《海洋经济集成战略》(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续篇。为便于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回顾过去的思维脉络,选入的文章,不仅包括2009年以来的新作,也选入了部分旧作,这些都是发表、出版或应用过的。理论研究篇按蓝色经济、蓝色战略、蓝色经济区编排,选取了两篇代表作者基本观点的论文编排在前面;咨询应用篇按主要观点及主要应用、对策建议、与书记省长面对面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