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 制内市场 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 制内市场 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北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城市更新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央和地方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探索势头强劲。受2018年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影响,已有城市更新制度和管理实践的探索积累在短期内发生重大调整。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第二版)》在2019年首版基础上做了大幅修订及新增,展现了国家机构改革后广州、深圳、上海三地城市更新在制度体系、机构分工、政策措施上的新变革,分析了三地在城市更新空间管控和实施路径上的新举措,总结了当前仍面临的实施困境与制度难题,基于 主体 资金 空间 运维 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框架,提出更新制度创新的工作内容与步骤建议。 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三地更新制度建设实践的**进展,为我国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照,对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政策决策者和城市开发管理者而言,
《东西部协作发展报告(2023)》是中国第一部专题论述东西部协作工作的蓝皮书,标志着东西部协作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报告致力于深入研究东西部协作的各个方面,聚焦2022年及以前东西部协作的历史演进、工作成效和发展趋势。报告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区域协作东部案例篇和区域协作西部案例篇四大部分,详尽梳理了东西部协作在产业转移、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同时,报告还全面介绍了各结对省区市的协作模式、典型案例和宝贵经验,为推动新时期东西部的产业、劳务、消费协作以及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物流三部曲:知行策》这本书是作者基于其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近二十年的工作经历,结合对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深入观察与参与,所撰写的总结性著作。全书分为 知 、 行 、 策 三篇,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展现中国物流行业的成长历程、个人职业感悟及行业政策建议。 第一篇 知 :汇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体上发表的49篇文章,涵盖了对现代物流基本理论、发展趋势、政策导向的深入思考和解读。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中国物流行业从起步到壮大的历史轨迹,也体现了作者对物流行业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物流行业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 第二篇 行 :记录了作者在全国各地及海外物流一线的调研经历与见闻,共收录了44篇文章。这些文章以实地走访、调研为基础,深入剖析了物流行业
本书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 城镇化 与 数字化 协同发展之交汇点 数字县城 ,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对象,并视其为 大国三农 中国之治 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城镇化结构变革 数字化技术变革 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围绕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与数字化协同发展 这一总体问题,力求回应四个关键性问题:第一,阐释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何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第二,分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为何要走数字化智能化道路;第三,解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与数字化协同发展有哪些主要内容和影响因素;第四,阐述如何发挥中国之治的优势,走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与数字化协同发展的新路。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东北振兴实现新突破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区域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本书以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与实施二十周年为时代背景,系统梳理了东北振兴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通过构建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全面评估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并分区域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与对比分析。
本书是长三角经济蓝皮书系列的第六部,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团队组织研究的国家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以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为研究对象,分为总报告、分报告、指数篇、产业篇和专题篇,重点对2023~2024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行较全面的梳理与分析。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丛书共七卷,分别有《港口 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大港变迁: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看得见的手:地方政府与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变迁》《时局与地域: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研究》《从城市发展到区域变迁: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体系对经济地理格局影响的研究》《龙头崛起: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研究(1843 1942)》《竞争与合作:近代通商口岸常关研究(1854 1931)》,丛书主要探讨了如全球化下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早期演化,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经济地理的形成与变迁等问题。
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强民富背后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什么? 企业 美国是后发工业化国家的典型,美国企业的历史比美国作为国家的历史还要久远,从16世纪的特许经营公司到21世纪的跨国巨头,企业始终是美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源头,在数次产业迭代中不断获得新生。对美国企业史的研究也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繁荣发展, 从19世纪末 丛林法则 时代下的企业拓荒传记,到20世纪上半叶以哈佛大学为中心的管理学范式的企业史,再到二战后美国 黄金时代 的企业史,最终随着美国大企业研究的钱德勒范式的出现, 新企业史学 成为主流范式。 本书综合吸收了过去一百多年美国企业史的经典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经,以技术创新和产业迭代逻辑为纬,借助历史资料和美国政府小企业管理局、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最新数据,展示了美国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自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陆地边疆9省区社科院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海南省社会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的相关学者共同研讨撰写,数据翔实,分析得当,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实用性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的问题素为学界所关注。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虽然从数额上来说并不是非常多,但是他们与港商的投资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开路先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研究探讨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现状、投资的方式与特点,以及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东南亚华商投资的动机,认为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总体上说是以寻利为主、情感为辅,但也有相当部分东南亚华商带有家乡情感因素的投资,他们的投资集中于祖籍地。通过利用宗亲关系及其他人文优势,东南亚华商成功地把社会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以较少资本实现了跨国经营。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香
墙门里,筒子楼,1980年代杭州人的居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中东河综合治理,环西湖拆旧还绿,庆春路综合改造,老城区改造有多难? 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推广个人购房贷款,房地产市场是怎样培育起来的? 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从 市六区 到 市十区 ,城市规划和区划调整发挥了哪些作用? 从 住在杭州 到 生活品质之城 ,再到 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城市定位和城市战略如何引领城市发展? 地价和房价持续上涨,财富效应和风险积累的矛盾如何化解? 杭州房地产40年繁荣发展的历史奇迹,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和辉煌成就的一个典型样本。本书就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背景,以杭州房地产的发展历程为基本线索,客观记录了不同时期政府、企业、银行、媒体、家庭等各类参与者的决策行为,理性分析了体制改革、市场波动和政
一带一路 是我国对外发展的重要倡议,提出以来,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我国内部省区市更是纷纷瞄准角色定位、发展区域特色。新疆作为古老亚欧商路上的重要通道,在 一带一路 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 核心区的确立,给新疆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本书收录了国内学者近年来关于 一带一路 倡议以及新疆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文化科技等五大中心建设实现各领域发展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