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对我国行业组织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广东会馆、商会,以及现时代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广东行业协会,指出它们不仅承担了内部的协调功能,促进了成员的认同和参与,也推动了组织以外的区域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印证了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现实中如何看待行业协会的角色、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路。
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径与成就;从地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按照东部转型升级、中部开发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个主题,分省(市、自治区)翔实地分析各省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重点论述新时代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后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本书涉及的国家安全仅限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和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等,其与目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一致。本书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我国新时代国家发展基本情况的读本,也可作为高中学生配合高中教材使用的课外读物。
魏遐、周倩雯、肖旭雨、林枫主编的《浙江省新农村发展致富新模式(共3册)》包括《生态环保的样本——滕头村》《共同致富的楷模——湾底村》《乡村旅游的典范——顾渚村》三个分册,分别从村庄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穷村发展致富、农家乐自主发展三个角度,探讨农村从贫穷、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结合。我们选择浙江省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村,对其发展变迁历程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可见农村与农民发展的迫切愿望、发展致富的历程及实现的路径。 本丛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为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矛盾提供参考,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建成富裕、环保、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这些出版物能够输送到农村及广大农民朋友手中,既让他们看到农村
2013年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积极、稳妥、扎实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大连落实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大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载体。大连在实施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坚持多中心规划、组团式布局、链条式发展的思路,城乡依托、以工促农、互利互惠、共同繁荣,逐步实现整个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超越后进发展:台湾的产业升级策略》是发展经济学上重要的经典著作,分析了最进步的后发经济体如台湾,在失去低工资的优势之后,如何在高科技产业中急起直追,在国际分工的阶梯上更上一层楼。这些后起者能在高科技产品趋近于成熟之际,迅速介入扩充产能。这有赖于政府政策与厂商致力于提升技术、速度与规模,以及政府研发机构的密切配合。大陆正面临产业升级压力,推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政策成效并不显著,高科技产业发展持续滞后,台湾的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 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
由范祚军编著的《区域开发与金融支撑——以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为例》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支撑条件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金融支持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在对当前经济区金融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分析资金瓶颈的产生主要在于资金积累的不足、金融规模总量不足、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创业投资发展缓慢等原因,关键在于各种财政、金融支持方式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而产生应有的合力。继而,以金融功能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梯度演进理论为基础,分别从“需求跟随”和“供给领先”的视角,阐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针对金融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长期性,提出以差异化的金融结构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背景下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运作评价与绩效提升研究》作者康健从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 政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宏观调控力, 产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微观运作力, 学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环境催化力, 研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内部推动力, 用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外部拉动力。 作者以此展开研究思路,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进行研究,具体研究过程从运作机制、能力评价和绩效提升三个维度顺次展开。其研究成果一方面将能够被直接运用到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实践中,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些可行的实践模式;另一方面,本书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对创新链理论范畴的规范化提供
本书从广东各专业镇发展工作实践出发,着眼于发挥各地区专业镇转型升级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研究,积极探索推进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因地制宜,先试先行,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推进广东专业镇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专业镇工作水平。本书对于统筹实现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书从广东各专业镇发展工作实践出发,着眼于发挥各地区专业镇转型升级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研究,积极探索推进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因地制宜,先试先行,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推进广东专业镇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专业镇工作水平。本书对于统筹实现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为科学地评价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探讨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寻找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将视角对准市场经济较为发达、流通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大省——浙江,通过建立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评价体系,对浙江省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特征分析,并与经济发达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省市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实证研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与流通产业关联、流通产业结构、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提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本书由章迪平著。
湖南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拟建成中国 第四极 , 一带一部 战略将显著优化湖南的空间格局。本书结合各方面的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阐述湖南应实行非均衡式发展战略,选择投入产出效益理想的地区与部门,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尽快获取良好的经济收益,再去滚动开发相关地区和部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本书还提出湖南区域发展,应突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线路,形成点轴结合、覆盖全省的网络开发系统。除长株潭、岳阳、郴州、怀化外,湖南还要培育地区级和县级次中心城镇,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的增长极体系。湖南应充分依托高铁和高速公路,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搞活,实现区域的整体提升。
本书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前沿理论,以大量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数据为依据,用定量方法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资源综合力进行现状调查、测度和实证分析,并从中部崛起与其他区域板块经济系统运行的内在联系及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基础上,研究了中部崛起的实现机理与相应政策。本书适用于经济管理部门、政府决策部门的研究人员,也可供区域经济领域和经济管理专业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考。
《2015评价浙江发展》用大量统计数据评价2014年度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本书收录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评价、科技监测、平安浙江评价、浙江生态文明评价、浙江小康评价报告等,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边缘区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制定正确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任何决策失误,都有可能使边缘区域经济的发展处于更加被边缘化的地位。本书是我国目前专门全面系统阐述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著,对于我们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广域的视角研究、思考和推动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为具体研究和分析对象,并将其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多视角应用生态足迹、水足迹、虚拟土理论与博弈论,对中国边缘
《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模式与制度创新》倾注了作者长期在民族地区艰苦奋斗、苦苦求索的心血、经验和理想。全书对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这一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进展。书中许多观点新颖独到。如“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环境是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占较大比重;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生态极为脆弱;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绝大多数进城农民不能享受城镇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城镇的形成,在根本上是物质要素和精神文化凝聚的成果。没有要素的聚集,就不会有城镇的出现”“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应从其特殊
《湖北省开发经济研究报告2011》包括了湖北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湖北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非均衡增长及其作用、湖北省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研究等。
陈钊所著的《区域经济生态化研究》顺应了当前世界经济绿色潮流,提出了区域经济生态化概念。主要从理论角度,并结合一些实例,分析了区域产业发展、生产布局、资源利用、企业发展、城镇发展、农村发展等区域经济主要领域生态化的内涵、基本理论、动力机制、实践、途径与对策等,对区域经济生态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有关区域经济生态化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使区域经济生态化理论更加系统。研究成果可以为各区域,特别是省、市、县等区域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理论支撑和对策参考。
本书在理清长三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愿景规划,继而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对农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长三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框架,这个结构框架包括两部分:一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资金渠道的优化和拓宽,包括省级农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增加财政投入、通过农村土地改革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二是引导商业银行贷款、企业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共同参与。随后,本书从规划调控、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三方面,探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支持系统。后,介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政策导向及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