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温 H.霍尔、内森 罗森伯格主编的《创新经济学手册》集合了全球创新经济学研究领域杰出学者的重要成果,清晰描绘出了创新经济学全貌,可谓该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开创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书中着重探讨了创新过程、创新政策、创新测度等重要议题,对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政府创新治理能力等都有相当的启示。能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发展,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全书共2卷,本册为第1卷。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丛书共七卷,分别有《港口 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大港变迁: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看得见的手:地方政府与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变迁》《时局与地域: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研究》《从城市发展到区域变迁: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体系对经济地理格局影响的研究》《龙头崛起: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研究(1843 1942)》《竞争与合作:近代通商口岸常关研究(1854 1931)》,丛书主要探讨了如全球化下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早期演化,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经济地理的形成与变迁等问题。
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近20年来,上海以工业机构调整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是成功而艰难的。宏观层面,这是上海在大格局、大背景下的历史进程;于个人,则是一桩桩、一幕幕鲜活的故事,有迷茫、有奋斗、有牺牲,更有成就。2020年4月起, 上海转型发布 公众号专门开设了 专注20年转型实践,讲述20个更新故事 的系列访谈。通过采访这20年来上海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亲历者们,追踪这些成功案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那一代人的执着、智慧、勇气和担当。本书基于这20个故事,以访谈录为主体,配以相关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现20年来的成功实践,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和图片的展示,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在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突破与创新。
????本书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政府组织编制的,并且经过两市一省一部联合批准而形成的政府认可的法定性文件,是探索跨省域城镇群规划地位的法定性、创新城乡规划实施体制的首次尝试。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个,也是目前*一个正式批复实施的跨省域区域性规划,本规划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规划思路。本规划对于从事城镇规划和建设的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东北振兴实现新突破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区域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本书以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与实施二十周年为时代背景,系统梳理了东北振兴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通过构建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全面评估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并分区域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与对比分析。书中深度剖析了东北地区农业、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势,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围绕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 、推动城市群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大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数据翔实、资料丰富、观点独到,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既可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也可为关注东北地区经济高质
《北京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研究》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对北京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世界城市产业发展的经验。将北京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原则、目标任务和路径选择作为研究的基础和主线。强调用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完善的保障措施促进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6卷,闽台近代经济地理)(精)》为吴松弟任主编、戴鞍钢任副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六卷,本书作者林玉茹、周子峰、姜修宪、王湛。本书论述闽台地区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区域内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化、新的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等问题。
深圳这十年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数字经济的发展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其内涵是基于数字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的数字技术的产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充分发挥特区和 双区 优势,推动数字经济经历了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数字化转型和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果。本书构建了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实证和总结深圳这十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演进。国内对比了广东、深圳与其他省份、城市的数字经济的政策规划、产业体系等发展状况,总结了相关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典型分析了深圳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深入剖析了中兴通讯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实践;国际比较了全球主要经济体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前沿技术、典型案例、政策措施,对推动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
本书以多个观察视角,从空间形态与文化形态交汇的层面上,解读了中国近代以来*影响思的商业街区之一的南京路外滩段所包含的主要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既表露了这一街区之所以繁盛的缘由,也为其再次振兴的发展思路提供了深刻启迪。 南京路外滩段所表现出的典型历史特征,紧随国际和时代的脉动,竞使如此多的市政电气化事件及其先进服务设施,以极快的速度在同一路段上发生和启用,这在世界现代城市史上是罕见的。同时,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而且体现在都市文明的精神层面上,譬如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和社会规则的维护,以及对人的心理行为的满足等,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都市文明的基础。南京路外滩段在市政建设和商业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足以引发我们对其未来走向和前景的多向思考。 一、要
《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 《解惑集》以问答交流的方式收录了林毅夫教授在讲授“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期间对学生提出的近两百个问题的详细解答,对众说纷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辩驳。本书不仅可以作为《解读中国经济》一书的答疑解惑篇以及学生学习”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的补充阅读材料,而且,对当今百年变局下社会各界清晰认识中国过去所走过的道路、现在的处境以及掌握未来的机遇、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各种挑战也将大有助益。 《园丁集: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研习交流实录》 《园丁集》是林毅夫与北京大学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生关于学问之道的研习交流实录。全书充分体现了林毅夫教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以及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尤其是书中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所有从事经济
刘友金编写的《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理 论与政策》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报告的基 础上完善出版的。专*的前半部分,作者将中部地区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置于全球产业链分工、后国际金融 危机、经济新常态等多重环境中,分析国际国内产业 转移态势,探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现实状况与潜在 规模,研究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 承接方式、承接路径、承接效应以及空间布局等问题 ,揭示产业转移及其承接过程的基本规律。专*的后 半部分,作者针对中部地区的产业基础与现状,将承 接产业转移与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 合起来,研究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基本路径 与引导政策、空间布局与协调政策、结构调整与优化 政策、综合配套与保障政策,为科
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开放以前,广州是对欧美商人开放的中国港口。本书详述1784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至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这六十年间居住在广州的美国商人和传教士的生活。在华时,这些美国人与中国社会隔离居住,过着独身、奢逸的生活。当斯教授通过详细的研究,清晰地阐明了广州的整体商业环境和美国人的地位。他们许多人携巨资回国,在蓬勃发展的美国亦是声名显赫。本书对重要的美国商人、商号及其在广州和美国的活动着墨甚多,涉及到约200位1844年前曾侨居广州的美国人的事迹。本书尤其重视鸦片走私和中美之间的早期外交关系,是中美贸易史领域的佳作。
黄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板块,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和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重大区域战略的提出和落实是践行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实践。本书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发展历程,阐释了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与要求,从生态保护、节水调沙、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弘扬保护、补齐民生、机制优化等角度总结和分析已有的发展成就和问题,并结合国家规划和战略提出 十四五 及今后时期的发展思路和任务。最后,基于国内外流域的经验启示以及黄河流域的特点,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科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