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经来了,它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认知,重建人机相互协作的关系。史无前例的自动驾驶正在重构我们头脑中的出行地图和人类生活图景,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翻译、写作、绘画等人文和艺术领域进行大胆的尝试。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 我们真的准备好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了吗? 我们该如何在心理上将人和机器摆在正确的位置? 我们该如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 当人工智能时代成为必然,《人工智能》一书告诉我们: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业应该如何升级,才能在新的商业变局到来前抓住先机? 我们无需担忧和惧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尽早认清AI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变革的规律,更好地拥抱新时代的到来。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一书的内容设置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 2013 年中国乃到国际形势进行了总结,指出国际形势是由乱到稳,中国经济是由乱到变; 第二部分是中国的具体经济形势进行了归纳,指出萧条已是大势所趋; 第三部分-也是本书*的亮点,是对束缚中国企业发展的枷锁进行了梳理,具体包括审批、垄断、税费、融资、地价、人才、社会、假货、国际化以及法律枷锁十项; 第四部分是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具体讲述了李嘉诚的商业布局,家族企业的传承之道; 第五部分以目前我国光伏、工程机械、电子行业、汽车、电信、电子商务、食品加工以及纺织品等主要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为切入点,在简单叙述表面现象之后,对引发各个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 同时,作者在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调研
在30年的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模式”?通过“大政府 宏观调控”,是否能够走出一条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新路”? 在本书中,黄亚生教授通过中印对比,通过对中国与拉美经济腾飞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比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观点: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脱离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成功经验和欠缺都可以在其他国家的经历中找到影子。而未来中国的持续经济发展,还是要依靠“市场”和“法治”等要素。
聚焦一个大国惊心动魄的起飞进程,看经济转轨,观财富流变,剥开利益博弈与政商纠葛,凝聚增长的思考与制度变迁中的智慧。《原富与原罪》精选《南方周末》经济版块发表的名家很好作品,旨在关心民生,重视创富指导,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更可为读者的创业致富提供强大的助力。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系统阐述改革开放三十来年的历程和对改革开放应该澄清的一些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但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此外,因经验不足、犯了市场幼稚病,从而导致过度市场化的地方,如在教育、医疗、住宅等不该市场化的领域也搞市场化,以至于发展到对市场迷信的地步,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产业集聚与升级:基于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动态考察》是在博士论文《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属于中国开发区产业发展经验性研究,其特色体现在:①对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关系进行研究,拓展了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升级内涵,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处于前列;②构建了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的三类发展模型,系统总结了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阶段性特征;③运用国内外开发区产业集聚案例对产业升级作用进行了分析,将产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④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对于开发区未来发展乃至区域产业升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产业集聚与升级:基于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动态考察》的出版将有利于中国开发区建设、开发区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地方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的思路创新、政策创新。
本书内容延续郎咸平说系列一贯风格,辛辣评论社会、经济、民生时事,地方债务危机、反腐、银行“钱荒”等热点问题全部囊括。郎咸平教授在深刻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的同时,还会给出融贯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另类解答同样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给读者带来痛快且深思的阅读感受。
本书分“实务篇”“研究篇”“舆情篇”“政策法规篇”,系统介绍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基本情况,以及福建自贸试验区综合评估报告、福建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复制推广可行性评估报告、福建自贸试验区运行效果评估报告、推动福建自贸区建设的研究建议等,从而更好地展现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建设的规划建议等。
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体制的改革和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与改进以及理论界的相关研讨。主要特色,一是立意高,视野开阔,把财政税收的相关变革放在中国经济社会转轨的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下来把握;二是内容翔实,基本事实表述严谨;三是把学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较好地反映了中国财政改革过程中的理性思考。
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莫干山上举办了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理论讨论会”,史称“莫干山会议”。多年来,经济理论研讨会不计其数,没有哪一个像莫干山会那样被持续关注,被视作可以发掘利用的遗产。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交流中心自2012年起,又开始于每年9月在莫干山召开中青年理论讨论会。 本书是很多人对莫干山会议的回忆、思考、研究、记录等的文集,详细、客观地记述了历史上这次重要会议的全貌。莫干山会是个历史棱镜,可以折射出会议本身的有情有理、有神有趣;也可以折射出会议之后的风云变幻,人生冷暖,以及中国历史演变的有升有沉,有明有暗。这么多年后再次收集相关的文章,是力图将很多的个人记忆融入整体,将零碎的记录拼成图像,让后来的人们能够了解当年会议的盛况以及碰撞出的思想的火花。
是什么导致了货币的持续超发?如何看待中国的股市?判断中国房价趋势转变的关键点是什么?当下与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在哪里?大宗商品的涨跌周期如何界定?面对未来的大趋势,投资者该如何做选择?企业家应该如何决策?…… 本书通过分析中国决策、大国角逐、全球博弈三条主线,对上述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展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的涵盖中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大趋势,以及涵盖楼市、汇率、大宗商品等在内的微观趋势,让未来20年纤毫毕现。 本书带给大家的并非简单的结论,而是非常系统和具体的分析过程。既给读者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也帮助读者认识、掌握系统分析趋势的基本方法。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趋势分析巨作。在本书中,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以的数据,通过与现实、历史的结合,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贯通,推导出
在十八大结束后的个年末,通过与《财经》主笔马国川的对话,经济学家吴敬琏推出新著《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显得颇具深意。 书名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稳,但无论从逻辑还是情绪上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都是吴敬琏此前两本著作——《何处寻求大智慧》及《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的延续。对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吴敬琏一直有着自己清晰而连贯的思路,即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加速民主法治的进程,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