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虽然在17世纪就已诞生,但它的全局重要性自1973年人类社会进入纯粹信用货币时代才真正突显。现代中央银行首先是政策的银行,其首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经济稳定未必意味着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不仅要调控经济周期,还要调控金融周期。 本书从宏观调控思潮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两条主线出发,比较分析全球主要央行的理论与政策实践,并同中国国情和中国央行实践相结合,提出现代中央银行本质上是要与市场、公众进行信心的博弈。危机后,各主要央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等非常规工具,虽力挽狂澜,但书中概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这类政策工具 易进难退 ,且边际效果递减,容易损害央行的独立性和声誉,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央行应珍惜并用好常规的政策空间,统筹好货币和信用
是什么导致了货币的持续超发?如何看待中国的股市?判断中国房价趋势转变的关键点是什么?当下与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在哪里?大宗商品的涨跌周期如何界定?面对未来的大趋势,投资者该如何做选择?企业家应该如何决策?…… 本书通过分析中国决策、大国角逐、全球博弈三条主线,对上述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展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的涵盖中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大趋势,以及涵盖楼市、汇率、大宗商品等在内的微观趋势,让未来20年纤毫毕现。 本书带给大家的并非简单的结论,而是非常系统和具体的分析过程。既给读者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也帮助读者认识、掌握系统分析趋势的基本方法。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趋势分析巨作。在本书中,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以的数据,通过与现实、历史的结合,通过跨学科、跨
本书以手资料出发,记录了中国资本市场3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发展过程,比较客观地回顾了我国资本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若干重大事件,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 股票热 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集中统一监管;从深圳股票认购证的 8.10事件 到股票公开发行的全国推开;从初的中国人民银行混业监管到成立中国证监会的分业监管;从以联办 白皮书 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设计到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从计划经济下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到以国家体改委 黄皮书 为标志的股份制试点;从深圳大胆闯的B股发行到成功探索以H股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历史弥足珍贵的回忆。 本书从大国崛起和大国博弈的视角出发,以境内外金融危机事件为线索,思考国家金融战略和新发展阶段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推进注册制改革、规范理财市场发展、处理中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疫情暴露了经济体系存在的缺陷,比如产业链的脆弱性,也引发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加大了绿色转型的动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得益于科技进步,凸显了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性。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冲击更大,全球范围内贫富分化问题更加受到重视。疫后世界面临的不仅是重启,也有如何重构、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挑战。 中国处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五个关键词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这意味着经济政策不仅追求效率,也重视公平,以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本书从橄榄型社会的目标与内涵、收入分配现状、市场机制、公共政策、投资含义等多个视角,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径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
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屡创佳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体之一,而宋代中国在一千年前也获得了类似的地位。刘光临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个附录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展现了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周期,本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朝制度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规模的长期变化,并启发人们思考当代中国在经验和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
本书全书分三编:“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本书概述两宋财政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全盛时期、熙丰改革时期、北宋衰亡时期、南宋“中兴”时期、南宋没落衰亡时期这样五个阶段,从整体上对两宋财政进行客观描述,描述两宋300年间财政沿革的史实,分析前后间的因果关系。对宋代财政开支中一些零杂但又十分重要的项目,如祭祀、兴学、农田水利、城池桥道、赈灾、蠲放等等,也开创性地进行了探讨。利用各类文献和数据资料,通过谨慎的分析与鉴别,使本书对宋代财政全局的把握,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本书的研究,理清了宋代赋税与征调、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央各财赋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书设五编十章及附录。 编,总论。共设三章,提出问题并确立本书的基调。 章,开门见山。 首先提出东北转型新思维——“三重锈带”突破说。接着,述说自己的长期思考与积淀,40年持续调研与情缘,旨在揭示“三重锈带”突破说的思想来源,即第二章,这一章是全书论述的根基,富有厚重感。第三章,用大历史观、大格局观、大角色观重新审视东北; 得出结论:全面转型与精准发力。 第二编,体制转型。基于突破两大方面的体制障碍需要,设两个重点章:第四章,突破所有制结构的“锈带”,阐述国有经济如何“增强活力”、民营经济如何“做大做强”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融合”的“三线推进”方略。第五章,资源配置:强调减少政府“婆婆”的干预,让市场经济“媳妇”当家做主。这两章是重点大章,盼能为东北转型奠定比较
本书是两位学者基于中国自身经验对中国的 与市场关系所做的创新性解释。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发展出的区别于西方的独特有效的政治经济模式,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概念框架进行了阐释。两位作者认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三层市场或者三层资本共存的大结构:顶层是 资本,底层是自由民间资本,还有一个中间层面,就是 跟民间互动合作的部分。上述三层资本共存的结构也决定了,在中国,市场在结构上要服从 治理的规制,而不像在西方,市场是一种自主的自我调节的秩序。从而有力地反击了西方针对中国提出的所谓“ 资本主义”的不合理不科学概念。同时,作者也对如何进一步改善“制内市场”这一模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 化,其内部三层结构之间的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
本书深入研究了制裁合规和反洗钱领域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详细介绍了制裁合规和反洗钱的并存交互关系,分析了联合国经济制裁、欧盟经济制裁、美国一级和二级经济制裁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化解制裁合规风险的路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反洗钱监管现状和趋势,解读了FATF反洗钱规则的风险为本原则,提出了我国跨境洗钱风险化解建议以及中国企业海外合规管理框架。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国问题专家、高层智囊大声疾呼,警惕颠覆性错误,秉笔直书,向顽瘴痼疾开刀。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强调,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那么少则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多则已有的改革成果会付之东流。 因此,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在哪些领域存在犯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就成为关键。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对那些可能的颠覆性错误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才能预先加以足够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领域,正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制度建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在《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和杨丽君,界定了可能出现颠覆性错
《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着眼体制,探讨为何及如何建立真正的竞争性市场体制。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是一本宏观经济学大作,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与改革过程。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着眼转型,探究为何要转型及转型未能取得成效的原因。 《中国改革三部曲》主线一以贯之,所论问题承前启后,层次递进,彰显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本书共12章。第1章是对GICS-Wind数据库里中美上市公司的各种数据在一至四级产业中的分析和研究。由此可以看到千亿美元、百亿美元、百亿元人民币市值的公司在不同产业中的分布;可以看到所有上市公司在不同产业中的分布;可以看到中国上市公司的全球分布;可以看到中美在不同产业领域里的各种经济数据,例如市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一些相对指标,如市盈率、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等;可以看到每个细分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利润集中度等产业经济学指标。 本书第2章至第12章是对GICS-Wind11个一级产业用产业经济学的SCP基本分析方法进行的描述分析,以让读者对中国这11个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绩效、产业政策、产业竞争、主要企业等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亦可以作为产业经济学的教辅材料阅读。
本书应用有关国际贸易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从四个层面展开:一是国际层面上对有关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博弈分析与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研究;二是国家层面上对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升级与扩大国际合作领域等相关研究;三是区域层面上对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发挥与分工合作的研究;四是省级层面上的对有关各省如何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实现对接的研究。拟准备在广泛采集查阅有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应用有关国际贸易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及方法,从国际到国内,从整体到局部,从理论到实践,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升级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在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效应预测时采用引力模型进行分析;在分析我国建设丝绸经济带存在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时,采用区域SWOT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