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系统阐述改革开放三十来年的历程和对改革开放应该澄清的一些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但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此外,因经验不足、犯了市场幼稚病,从而导致过度市场化的地方,如在教育、医疗、住宅等不该市场化的领域也搞市场化,以至于发展到对市场迷信的地步,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产业集聚与升级:基于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动态考察》是在博士论文《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属于中国开发区产业发展经验性研究,其特色体现在:①对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关系进行研究,拓展了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升级内涵,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处于前列;②构建了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的三类发展模型,系统总结了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阶段性特征;③运用国内外开发区产业集聚案例对产业升级作用进行了分析,将产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④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对于开发区未来发展乃至区域产业升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产业集聚与升级:基于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动态考察》的出版将有利于中国开发区建设、开发区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地方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的思路创新、政策创新。
本书内容延续郎咸平说系列一贯风格,辛辣评论社会、经济、民生时事,地方债务危机、反腐、银行“钱荒”等热点问题全部囊括。郎咸平教授在深刻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的同时,还会给出融贯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另类解答同样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给读者带来痛快且深思的阅读感受。
本书分“实务篇”“研究篇”“舆情篇”“政策法规篇”,系统介绍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基本情况,以及福建自贸试验区综合评估报告、福建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复制推广可行性评估报告、福建自贸试验区运行效果评估报告、推动福建自贸区建设的研究建议等,从而更好地展现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建设的规划建议等。
在十八大结束后的个年末,通过与《财经》主笔马国川的对话,经济学家吴敬琏推出新著《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显得颇具深意。 书名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稳,但无论从逻辑还是情绪上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都是吴敬琏此前两本著作——《何处寻求大智慧》及《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的延续。对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吴敬琏一直有着自己清晰而连贯的思路,即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加速民主法治的进程,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内在统一,实现了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改革开放事业远非一帆风顺,前行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伴随着思想的撞击与升华,带着制度新生的阵痛、曲折与辉煌。改革开放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尽管前行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复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本书试图运用新兴的管制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讨论电信、电力、铁路运输、民航、邮政、自来水和管道燃气等具有网络性的自然垄断行业,为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提供基本思路和相关政策措施……
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这个热点话题为线索,首先对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使用的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的阐述;客观分析了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危机,紧接着理性思考中国同制造业强国之间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指出中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几大关键要素;并就高端制造业的灵魂是什么进行了深度解读。 文中也分析中国亟需怎样的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新解。最后回归如何打造中国品牌。以华为手机的成功之道对中国制造业进行案例剖析,对中国制造业的出路提出一些极富参考性的建议。郎教授这份书稿感觉字字珠玑,论述逻辑衔接,问题论述扣人心弦,读书稿时候感觉如饮美酒,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为中国制造业的前途操碎了心的家国情怀。
面临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已经高速增长了30年的中国经济还能不能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最近,美国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先生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所撰写的《我开始担心中国经济》①的文章中指出,“两年前,中国总理温家宝曾警告称,中国经济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是先见之明。然而,中国没有针对这些担忧采取措施,实施促进消费的调整政策。”相反,“中国决策者在制定宏观战略时选择了数量胜过质量的战略,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井喷式的银行贷款融资的基础设施支出大幅增长。”他认为,“中国必须让经济增长转向国内私人消费。”“这会改善中国经济的质量,在增长方面做出短期的牺牲还是非常值得的。”他强调,“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一直坚定地看好中国经
以珠海市为核心,以佛山、江门、中山、肇庆市为节点的珠江口西岸地区,要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要素集聚和生产服务功能,优化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珠海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区位优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增强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功能和创新发展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带动能力,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市。加快建设珠海高栏巷工业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航空产业园区和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 “珠海九问”探寻珠海核心动力: 围绕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全新定位,珠海如何在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历发有为?近期,珠海特区报社派出强大报道阵容走现场、访企业、问计专家与官员,寻路珠海“核心”发展之
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什么?一是我们的理念,二是我们的领导力。 改革头二十年,是理念战胜利益。但是看看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利益战胜理念。我们的未来依赖于理念能否再次战胜利益,依赖于有理念、有担当的领导力! 本书传递的是我对市场的理念,对企业家精神的理念,对开放社会的理念。我相信,如果这些理念能变成普通大众的理念,变成领导人的理念,中国的改革才不会逆转,我们才有美好的未来! ——张维迎 本书聚焦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如何从强盗逻辑走向市场逻辑,应对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他从三个方面叙述了这个主题,一是回顾了中国获得成功的路径和方法,二是阐述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改革以及怎么改革,三是对于未来改革方向的预测和判断。 张维迎在此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观点鲜
本书主要论述了在产权变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并以中国铁路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讨论了国有企业集团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出路,包括国有企业集团的生产与历史沿革、中国国有企业集团改革的必然性和制度创新的合理性、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以及中国铁路企业集团改革的实证研究、中国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等问题。 本书对于相关科研人员、经济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及领导干部,以及对行业政策的制定、解决企业的有关管理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转型》,回答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中国如何才能不被甩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具有哪些独有优势?中国如何亚洲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和走向,本书提出了纲领性路线和应对措施。
本书全面反映和分析了1978年至今30年市场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全书分成5章,章论证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第2~5章以改革的历史阶段分章:第2章梳理了1978—1983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历程;第3章主要记述1984—1991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改革的深入;第4章总结了1992—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进;第5章回顾了200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本书将经济改革的系统描述、重大事件回顾和理论观点评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史实描述做到全面和,理论观点评述力求生动和创新。本书可作为经济改革决策部门、理论工作者及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人士的重要参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