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屡创佳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体之一,而宋代中国在一千年前也获得了类似的地位。刘光临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个附录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展现了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周期,本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朝制度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规模的长期变化,并启发人们思考当代中国在经验和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
《新改革经济学》以40年改革历程为背景,以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转型换挡期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趋势和特征,针对中国进入中高速增长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市场红利、收入倍增红利、反腐
本书从全球视野与中国视角出发,在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评估及与历史上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贯穿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以人为中心(People)、全球环境安全(Pla)、经济持续繁荣(Prosperity)、社会公正和谐(Peace)和提升伙伴关系(Partnership)的“5P”理念,解读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全球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与变革,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格局、重大挑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展望了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景。
《自下而上的变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从多个不同的理论视角,运用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及案例访谈等多种证据来源,详尽地分析了市场、创业者、产业集群、劳动力市场、创新机制等,揭示了在政府政策等正式制度缺失的条件下,由社会底层创业者自发地发展出的规范和网络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中国经济奇迹的谜底: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与变革创造了中国的转型经济奇迹。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本书运用海洋经济、空间经济、供给经济前沿理论,深入诠释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作用机制,构建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分析区域差异,以确定海洋经济供给结构优化路径,实现海洋经济在产业、空间和制度等层面的协调发展。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管理适应性变革研究”(72032009)、“互联网环境下大数据驱动的企业与用户互动创新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71832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乌卡(VUCA)时代,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面临的挑战愈发模糊、不确定、复杂、多变,如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中美贸易战等,很多国内企业一度陷入发展瓶颈。特别是占比较高、比重较大的创业型企业,往往抵
本书主要围绕商业模拟理论与实践的相关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了商业模拟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变革逻辑,分析和探索了商业模拟在学生知识自主构建与综合能力训练等方面相关主题,并且整体内容框架兼具理论与实践操作性,不仅
黄群慧编著的《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探讨了在新时期如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有关重大现实问题,书中阐述了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态势以及在“新常态”下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有关问题,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有关重要任务展开论述。结合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论述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分类治理的具体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昆山市以自费创办开发区为起点,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昆山时对昆山的发展予以高度评价。党的十六大以来,昆山在较高的发展平台上保持着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05年年底,昆山率先达到江苏全面小康社会指标。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0亿元,财政总收入151亿元,进出口总额428亿美元,四年平均分别增长31.2%、38.2%、49.2%。昆山已连续两年荣登“中国经济发达十强县(市)”榜首。2006年又获得“国家生态市”称号,在科技部和中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名。如今的昆山,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外资与民资竞相发展,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展露出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模样。目前,昆山的开放型经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由朱玲和魏众主编,本书的切入点是推导回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需求的社会公平理论。据此进一步分析抽样调查数据,阐明导致收入高度不均等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原因,并将研究聚焦于受到制度性歧视的农民和农村迁移工人(农民工)的生计和实际享有的基本权利,以探究消除社会排斥和增强社会公平的可行政策。《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的结构如下:篇奠定“和谐社会”命题的学理基础;第二篇和第三篇,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集的描述统计和分析统计,着重比较2002~2007年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并探寻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第四篇重点考察和分析农户与农村迁移劳动者这两类脆弱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第五篇着重对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加以评估。本书的鲜明特色,在于将纯理论研究与抽样调查和案
这部伟大著作的主题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发展起造成耕地经济效率的强大特殊利益集团。奥尔森一生致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兴盛发达,有的国家不断衰落?他从分利集团多少、分利集团涉及范围的广泛程度等方面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民主国家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同时,他对国家衰落的原因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奥尔森认为大量分利集团的存在可能会成为一个国家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不存在大量分利集团却似乎不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繁荣的充分条件,充其量它只能是一个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