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呈现了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关于中国的城市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书中主要探讨了我国城市化的功能定位和模式选择,并预测了未来30年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阐明了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所需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支持。本书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材料丰赡,视野宏达,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创获。
《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城镇化战略》以国家发展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趋势性的问题为研究重点,从专家学者的视角探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外交、国防、改革、开放等20个领域的战略性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关的战略思考和行动建议。这套丛书的出版,力求能够为国家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研究参考的同时,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工匠精神 已经 连续 几年列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 。 然而,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如何将 工匠精神 与 中国制造 2025 高度结合起来,打造智能化时代的 高 水 准 智造 体系?这是当今我国众多生产制造型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重大课题 。 作者张小强曾在联想、 富士康 等世界 500 强生产型企业担任生产总监等职务 , 有着极其 丰富 的智能制造经验,并在本书中提出了全新的 匠心智造 理念,旨在为广大生产型企业提供将工匠精神与强国制造完美结合的落地实战读本。 本书从 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有哪些特质 如何打造匠心智造战略,成就 隐形冠军 等方面入手,提出了 匠心智造的六种基本规范 工业4.0 时代如何落实匠心智造 如何锻造匠心文化 等全面落实匠心智造的有效方法。另外,本书还将作者多年来为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辅导咨询所总结出来的
本书重点探讨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思路和对策。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并非单项改革,而是一个改革体系。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将理论、实践和政策相结合。本书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将供给侧改革与全面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明确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改革中的“精准改革”。供给侧改革涉及供给主体、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及其影响因素、存量调整和培育增量等,明确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发挥企业的作用、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
编辑推荐 1.中国最有话语权的经济学家、学者思考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症结所在,话题敏感,观点犀利,表述尖锐。 2.编者几易其稿,反复推敲作者观点和表述方式,终使本书面世! 3.揭露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困难、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源自何处、未来中国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4.只有详细了解大格局“政治向左,经济向右”的设计,才能寻求个人在其中的成功。 内容简介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公布,中国新一轮改革已经开启,国人的关注点也由是否重启改革转变为如何落实中央的政策。根据这一形势,《中国2014 :改革升挡》选取各领域中*影响力的
本书主要论述了在产权变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并以中国铁路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讨论了国有企业集团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出路,包括国有企业集团的生产与历史沿革、中国国有企业集团改革的必然性和制度创新的合理性、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以及中国铁路企业集团改革的实证研究、中国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等问题。 本书对于相关科研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及领导干部,以及对行业政策的制定、解决企业的有关管理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全面反映和分析了1978年至今30年市场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全书分成5章,第1章论证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第2~5章以改革的历史阶段分章:第2章梳理了1978—1983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历程;第3章主要记述1984—1991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改革的深入;第4章总结了1992—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进;第5章回顾了200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本书将经济改革的系统描述、重大事件回顾和理论观点评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史实描述做到全面和权威,理论观点评述力求生动和创新。本书可作为经济改革决策部门、理论工作者及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人士的重要参考著作。
《经济转型中的结构调整》由沈世顺、王常华等所著,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重要支撑点、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要着力点及动力源泉等展开解析,各册各篇相辅相成,较完整地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本书依据“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和实务。 本书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研究员领衔,多位一线专家集体编写,参照了*权威统计数据,汲取了国内*研究成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一年以来,各项改革措施在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年来,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让改革者心里有了数;各地方和企业根据“路线图”制订“施工图”,初步形成的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样本,也让我们心里有了底——上海国资委:简政放权,分类管理;江西国资委:放管结合,多措并举;山东国资委:聚焦市场化,发力供给侧;广东国资委:稳步推进,兼顾活力与控制力;重庆国资委:“加”“减”之间促改革;中国兵装集团:探索军工企业的改革密码;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有进有退,有收有放;招商局集团:市场化增添新引擎;中国诚通集团:打造资本运营平台;首旅集团:放管结合,有破有立;物产中大集团:“混改”激发新动力;福建电子信息集团:实
《改革的逻辑》内容介绍: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专家学者、大众舆论,众说纷纭。 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改革的逻辑》一书中,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改革的逻辑》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如何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到“怎么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
本书收录了作者生前曾经发表但未经成书的文章,内容包括农业问题、能源问题、住宅经济、新技术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等多个领域,既有具体案例的调查与分析,又有关于中国未来的宏观展望。全书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作者一贯秉持的思想中国应该走不同于西方国家典型发展方式的道路,使“现代化”真正为多数人造福。
可以预料今后中国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但什么才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上,怎么改革才符合市场化要求?对于这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大改革: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与现实取向》一书试图给出回答。该书厘清了人们在认识“市场化”时存在的思想混乱,使人们了解“市场化”的本意和真谛。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阐述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经济的相关概念(包括竞争、产权、自由与宪政、企业家才能与企业等)、市场经济的方法论基础、市场制度与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道德与伦理、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以及经济学的性质等;第二部分析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包括国企改革问题、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问题、公共产品改革、价
分享经济时代正在改变我们的个性养成、社交建立、执政水平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改变也带来了恐惧,许多人对此感到绝望,认为分享的方式使得我们变得更加愚蠢、粗俗、困惑,并且容易受到各种威胁的攻击。 《分享经济时代》一书打破了人们旧有的习惯。贾维斯基于大量的采访,为我们介绍了在分享的基础上取得了不菲成就的人们,并探索出一种非凡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协作、思考、组织和创造。同时,贾维斯也分析了隐私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从而理解并保护我们的隐私。
本书妙语连珠、智慧洋溢,深刻透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风暴。作者以智慧、幽默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各种金融体制的弊端和市场失灵所在,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本书的主角“市场先生”是一个非英雄式的主角。这个性格反复无常的拟人化市场形象是由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创造的。这位“市场先生”和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截然不同,后者理性平和、深谋远虑。“经济人”体系中容不下金融泡沫这样不理性的事物,市场先生却好像经常会情绪失控。格雷厄姆的这个创造物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为何常常失算?这正是本书讨论的主题。 本书所述,涉及了严重程度远甚于1984年市场的种种金融误算和误判。书中市场失算的大幕开启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科技股泡沫时代,谢幕于2007~2009年世界范围内的房贷与信用崩溃。 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