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前瞻性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城市的未来: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随着大数据的开放、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它有了全新的意义。而我们如何在此次互联网浪潮中乘风破浪,引导这些历史性力量融合,以发挥较大的效应造福人类至关重要。智慧城市建设已被多个国家放入发展战略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对世界特别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人民将如何面对和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值得我们深思。 智慧城市这一人类伟大的工程将从人们日常上网的一次次点击、搜索、互动中建成,将从为解决城市问题开发的一个个软件中诞生……智慧城市其实存在于每一个市民的智慧创想中。草根阶层的全面参与,将是改变城市的主要力量!这是一本汇聚智慧
本书运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作者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书中一以贯之地将地理(包括经济地理)因素作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增长的核心因素,并将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作为扭曲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力量。本书的主体部分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疑问,包括:“为什么不当的区域发展政策造成效率与平衡的冲突?”“为什么城市间出现人力资本的分化?”“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损失就业与公平?”“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进福祉?“为什么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等。最终,本书提出,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
本著作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上海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现状、成因等。通过借鉴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努力探寻上海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胡玉莹编著的这本《现代物流影响城市群空间组 织的作用机理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研究思路,选择现代 物流影响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作用机理为研究对象,预 期达到的研究目 的在于:一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现代物流对城市群空 间组织影响机制, 通过企业区位选择、产业效应以及制度变迁三个层面 系统分析现代物 流影响城市群的作用机理;二是以我国目前物流发展 水平较高的长江 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来检验上述理论分析;三是为现代 物流与城市群的 协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本书章至第七章是由张颢瀚、张锋主持的江苏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研究》的成果,第八章是由张锋主持的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年度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因而全书的理论性、技术眭较强。全书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论、循环经济(Life—recycling Economy)理论、生态城市(Ecological Urban)理论等为基本理论框架,综合运用系统论方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法、经济模型法、对比分析法、典型案例法等,解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的系统结构与关系,辨识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测量了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评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征,构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体系与保障制度,结合江苏省(以及典型城市)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规划了城市可持续发
《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融资风险控制研究》基于对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源及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在对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担及利益均衡分配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应对PPP项目可控和不可控风险防范的对策与措施,为PPP项目提供了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依据。 《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融资风险控制研究》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业界人员的实务参考书。
姜博、赵映慧所著的《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理论与实践》以空间联系作为切入点,运用区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现状到未来的分析中初步构建了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理论体系框架,并在此框架的指引下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过程、要素、特征、测度、模式、问题和调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分析与探讨,这些研究对丰富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通过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地球空间信息机制,通过对城镇群体空间信息的理解与分析来揭示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空间组合、空间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主要研究面向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技术、遥感图像分类与城镇建筑覆盖专题信息提取技术和反映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信息指标和动态监测模型。 本书适合作为地理学、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用书,也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公共管理书系:走出“三农”困境的城镇化发展研究》的研究把城镇化进程和“三农”困境的解决联合起来考虑,把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纳入城镇化这一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趋势中,揭示了“三农”问题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内生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城镇化的实现就是以城镇文明所代表的现代化成果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共享,因而,走出“三农”困境的任务内含于城镇化的历史发展之中,“三农”问题解决的每一点滴进步都是城镇化成果的量化积累。“三农”问题与城镇化的关系分三个方面、四个层次、三个部分。即农村、农民、农业三个方面;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个层次;农村建设、城乡互动、城市建设三个部分。城镇化包括三个静态结果:城镇发展状况,农村发展状况,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各种演变过渡形态。城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已进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全面攻坚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顺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科学识别了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与判断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和科学方法理性评估了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针、建设目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建设重点、建设模式、建设路径、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可作为各级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