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
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深刻重塑 竞争格局,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布局。回顾历史,每一次城市大变局背后,都不乏科技进步、产业升级、 关系变迁、 战略转移的影子,但与城市自身的选择和努力同样息息相关。 如今,新一轮大变局降临。东部沿海地区何以守住先行优势,中西部如何乘着“陆权复兴”的时代机遇 进一步,东北能否在新的地缘格局下“逆天改命”,普通地市能否借助新一轮技术革命后来居上,超大、特大城市如何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大变局之下,谁进谁退?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 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本书以超大特大城市异质性社区内嵌的差异化利益关系网络以及相应的社会整合机制为基本线索,在探讨社会整合机制与基层治理模式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沿着从社区治理到基层治理的逻辑进路,归纳优化基层管理体制的策略路径。 本书的主要特色包括:一是归纳新时代党建 基层骀治理的内在逻辑,助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话语体系;二是探讨治理重心下沉时代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化与创新问题;三是探索行政区划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居住空间失衡与基层治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企互动、外籍居民参与等基层治理的前沿课题。
本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系统论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专著。选择以垃圾产生前端的减量化管理为研究核心,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政策分析是本书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研究领域的一种尝试。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对垃圾减量化及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的环境经济效益,并通过对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的分析,为垃圾减量化经济政策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阐明了经济手段在垃圾管理中的作用,以此为出发点对各种经济政策的垃圾减量化贡献效率进行比较,并就环境经济政策组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第三,从垃圾减量化具体实践角度,讨论了环境经济政策在源削减和回收再利用这两上垃圾减量化主要实现途径的应用问题,并对回收政策关键影响因素——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进行
中国的城市经营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不仅需要战略,更需要策略;仅需要理念,更需要手段。本书是王志纲工作室三年来实践的一次毫无保留的总结和告白。 书中的案例从北京到大华东、大西南、大西北、大华南,几乎涵盖了中国目前城市经济最活跃的主要板块和节点城市。 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动作主体,该如何牵住城市化这个“牛鼻子”,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城市和区域的超常规发展? 学者在致力于城市理论和规划层面的探索时,该如何更贴近市场的现实,更好地结合实际,使自己的专长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更富有创新意识? 企业应该如何倾听城市化的声音,敏于发现其中蕴藏的奇妙商机,凭借自身的头脑和实力,去寻找自身发展的航海图? 相关行业者,譬如策划、广告、营销等,在时代转换的机遇大潮中,该如何找
龙泉古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建设事业不可或缺。众多的能工巧匠技艺高超,建设活动遍布龙泉、简阳及成都地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成果和文物古迹。他们创造的建设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我区城乡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后,全区城乡建设迅猛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借鉴了创新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复杂适应系统;借鉴生态位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创新型城市演化的阶段,模拟了城市创新系统的Monte Carlo生长过程;在对外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前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性地研究了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路径问题,并相应给予对策建议。
绿洲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外绿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书以人地关系为基点,以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围绕绿洲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生态环境系统矛盾,选取我国人口最多、密度的典型绿洲城市凉州区,在系统总结和客观评述外绿洲城市化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的进展基础上,综合应用RS和GIS技术、景观生态学、生态足迹模型等方法和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研究了近30年来武威绿洲城市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效应和消费生态足迹变化、绿洲城市化城乡居民消费生态足迹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本书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503742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62)部分研究成果。
本书分为部分,部分展开并回答“城市为什么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第二部分结合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创始人霍兰德对CAS的基本分析,从主体一致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关联性,提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基本的子系统的划分;第三部分指出了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观察、理解以及应用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本质特性。
2014年4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中心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课题组,创立“城市友好交往度指数”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系统收集中国各省级、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友好交往工作数据388 套,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并客观评价中国国际友好城市40年工作情况。本书即是此次研究的专题报告,是对中国国际友好城市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本书分为部分,部分展开并回答“城市为什么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第二部分结合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创始人霍兰德对CAS的基本分析,从主体一致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关联性,提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基本的子系统的划分;第三部分指出了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 ”等新技术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观察、理解以及应用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本质特性。
重庆自从成为直辖市以来,一直有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并长期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目前重庆已经进入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是由重庆在中国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需要与趋势所决定的。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大的意义。 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战略研究:以重庆为例》构建了以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七大指数共30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以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五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进行了测度,并指出重庆要通过产业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升级等多种途径,发扬其交通通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