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本书结合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规划城镇化布局、土地集约高效化利用、绿色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及相关配套建设等方面阐释和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理论和建议,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决策者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目标。
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以中国城市体系为研究内容,首先描述了中国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总结并借鉴国际经验,梳理归纳基本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中心城市体系模型,同时基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国土面积辽阔等巨型国家特征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等发展国情,提出中国将形成一个集群化组织、哑铃型规模、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化联系的城市体系的推论。
1.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涵、机制、阶段、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2.本书立足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围绕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大主线,研究了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金融支持路径,在理论上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本书依据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城市化指数和金融支持度指数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城市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中国城市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并发现金融支持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支持对中国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背景篇,分析篇及政策篇。 背景篇阐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学界研究,提供了全面探讨问题的大视野;呈现了上海流动儿童调研项目的调研实录。 分析篇从流动儿童进入不同类型学校、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本身特征的差异性、学校类型对于流动儿童考试成绩及其他方面表现的影响、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态度与期望方面,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考察。
《中国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实战解析--策划大武汉》由吕尚彬、钱广贵、兰霞、谢湖伟等所著,本书的核心内容有六个部分:章:武汉市既有城市形象传播现状分析;第二章:武汉与标杆城市的形象传播比较;第三章: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环境分析;第四章:武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基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第五章:武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定位;第六章:武汉城市主品牌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投影,剧烈的体制转型及其相应的复杂影响必然在城市空间结构与演化上得以显化。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剧烈的体制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基础,蔓延式增长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模式。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与演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城市蔓延机理与治理:基于经济与制度的分析》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转型为基本背景,基于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比较分析的视角,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环境的根本性转变,以及这些深层次制度变迁对城市空间增长特别是城市蔓延的巨大影响,提示和把握体制转型背景下中国城市蔓延的微观和宏观机理,进而构建弹性、集约、高效的
本书是中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及其外延,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报告。它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依据通过专家论证和鉴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级体系(E&G)-设计》编制而成。《报告》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前预警,寻找城市间的发展筹距,促进中国城市沿着中央的路线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报告》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深度探索。
本书主要从城市偏向的角度审视当前的城乡关系,梳理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描述城乡关系的特征表现,探讨城乡关系上城市偏向的影响效应,并以全国及浙江省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期望从中得到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启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央政府又一次把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和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使得城镇化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巧合的是,两次提出城镇化问题都和国际金融危机有关,作为长期从事城镇化政策研究的团队,我们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对于社会,对于各级政府、企业家、学者和媒体人来说,如何去理解城镇化问题,就涉及将来可能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以及相关政策如何落实。因此,我们决定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以“城镇化与社会变革”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版。《城镇化改革的地方实践》为丛书之一,由李铁、乔润令等著。
本书从大城市化理论、大城市化实证、大城市化机理、大城市化拓展,应对大城市化挑战策略等五个方面对大城市化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 学术界对该领域系统研究不足的空白。 本书的突出特色是:视角新,将大城市化研究放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考察,使大城市发展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有机衔接;理论新,提出大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假说和城市规模结构由“金字塔形——橄榄形——倒金字塔形”梯次演进的“三结构”转型过程;观点新,提出大城市化孕育于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中前期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化 。中后期由大城市化 ,收入增长导致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大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 本书对城镇化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研究》主要研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的城市投资环境问题。首先,在投资环境研究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投资环境的概念、特征、构成及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演绎。其次,采用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套体系,对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的12个样本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对比,从定量和定性的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城市的投资环境。后,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优化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由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力量,通过对城市发展形态的研究,翔实剖析了城市化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及趋势,制定了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模型,梳理了全球视野下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时代演替,总结了全球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战略模式和运行模式,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信息壁垒四大主要壁垒,对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远景进行了战略展望和政策前瞻。《世界与中国城市化之路(从理念共识到共同行动)》分为理念篇、态势篇、行动篇、展望篇四大篇,共十二章,依据区域科学、决策科学、城市社会学、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和方法论,针对全球与中国城市化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全面探讨。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结合生态经济、能源经济、空间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金融、建筑等相关学科和理论,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成都迈向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探索了 双碳 目标下公园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方案,梳理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可为超大城市迈向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借鉴。
本书围绕中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这个中心内容,以产业演进、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为主线,构建了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新理论体系。 首先,从理论的层面探索产业演进、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构建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供求机制的理论模型;其次,从实践的层面分析了中心城市群发展、服务业发展、中部省区和资源型区域发展等重点问题与发展趋势;后,应用理论模型,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作出具体预测,并提出中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总体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城市(也称世界城市)的发展,覆盖数个行政单元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世界和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型增长空间。如何完善全球城市区域跨界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解决地方治理琐碎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既是一个国内外学术界长期关注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一个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其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陶希东著的《全球城市区域跨界治理模式与经验》系统总结了针对全球城市区域跨界治理这一问题有关的重要思想、流派和主要观点,勾画出了西方国家大都市区跨界治理的思想演变轨迹;提出了包括“跨行政区边界、跨部门、跨公私领域”组成的“跨界治理理论”新构思;分析了中国全球城市区域跨界治理的模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书可供政府机关、人文地理
本书以“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为主题,对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基层治理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对磷煤化工产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招商引资和招商选商、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等开阳县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其在“两创建一提升”活动、打造煤电磷一体化暨千亿级产业园区、都市现代特色农业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公共地域特色品牌、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示范小城镇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建设管理篇、案例篇、大事记等篇章,评价分析了中国287个城市的健康发展状况,分专题深入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和城市建设等问题,总结了嘉峪关、杭州、三亚、北京、广州等城市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梳理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
本书立足南京、面向世界,是一部在“全球城市体系”和“城市国际竞争力”语境下,基于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30年取得的成就,以“十一五”向“十二五”的城市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主脉为依托,系统探索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战略与创新路径的学术文集。全书围绕“城市发展模式的多元审视”、“城市转型的路径创新”、“都市圈、城市群合作战略”、“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等专题,展现了我国城市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作者均为当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城市研究学者,所提出的学术观点和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十二五”期间国内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路径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有直接的启示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