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汉昇先生曾于1967年至1968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先后开设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与 中国近代经济史 课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权威名家,全先生在对中国自远古直至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征引了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并引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西方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大势,而且对明清直至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课程笔记整理而成,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本书为编年体断代通史《中华近世通鉴》之一卷。起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时间跨度为一百余年。全书以时间先后为序,容大量翔实史料于其中,所含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机器工业、商业贸易、交通邮政、财政金融、赋税、盐业、漕运、人口等多方面。
本书内容包括古代社会、亚历山大和罗马的帝国时代、欧洲的中世纪:新经济时代的诞生、意大利银行家及其客户、大西洋时代、欧洲的美洲帝国、英国的优势、美国的财富之路、工业财富、农业的商业化、基础设施与财富、金银与南北战争、跨大陆铁路的冲击力、大企业时代的到来、政府工业综合体、二十年代的大牛市、二次大战后的新旧帝国、证券市场的复苏、大通海时期的财富创造、财富的民主化等内容。
......
民国学者沙为楷的《中国买办制》是 早对于买办制度做较详实介绍的中文专著,分为买办的沿革、意义、种类、利害得失及其将来4章,论及了买办制的发达与广东人的关系、南方买办与北方买办的关系、买办在法律上的地位、买办制之于我国和外国人的利害关系等问题,并详细介绍了银行、输船公司、保险公司、普通商店各类买办。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本书围绕促进“千万工程”宝贵经验的学习运用,通过57个问答,介绍了“千万工程”的起源发展,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城乡融合等方面的做法成效、经验启示、理念方法等5方面内容,并介绍了“千万工程”典型案例和研学路线等。
《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演进研究》是以制度变迁理论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采用按照时间序列并纵向分析的方法,对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评价,总结并分析了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演进的基本特征与演进的基本逻辑。
......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7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九章,分别论述了三代、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个时代的劝农考证,是难得的参考文献,对于研究各历史时期政治制度与
二战以后,随着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产业国际分工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如何维持一个经济体系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已成为战后世界各国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学者所关切的重大课题。 对于台湾地区在战后经历的经济增长,已经提出了诸多的解释和探讨,但其大多为经济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进行探讨的还十分缺乏。本书在战后台湾的经济增长史实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入经济增长思想史的视角,拨开台湾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种种表象,提出市场自由化才是推动战后台湾经济增长的最为持续和根本的动力。虽然台湾过去不是、现在也仍然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但是战后台湾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趋势就在于朝着更大自由化的市场方向迈进。从战后台湾经济增长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来看,台湾的政策经验以及相关的经济思想也表明,经济增
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现在中国的私营企业普遍比较弱小,只能参与中小国有企业改革。随着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它们将越来越有能力参与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的私营经济经历了艰难曲折,有了一定的发展,现在还处在初期阶段。目前的私营经济,还具有体制转轨时期的许多历史痕迹。 这本书用大量确凿的史实,记录了中国私营经济近几十年兴衰、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围绕私营经济的理论的演变与突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私营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发展,记录了私营经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