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书,讲述了人类洞察风险、测量风险、管理风险,从而努力驾驭现在、把握未来的发展史。它勾画了过去450年来人类进步的发展轨迹,让读者看到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步一步从简单地凭直觉行事,发展到通过各种严谨的程序进行决策。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或者金融专业书,而是要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认知风险,又应该如何应对风险。
这本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小书讲述了一个跨越商业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故事。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古代到现代,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从农业的出现到地球变暖,作者从经济的角度编织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商业社会发展史,并揭示了战争、创新和社会变革背后隐藏的经济力量。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三个角度展开:一是人类的市场体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二是讲述了经济的形成发展史以及影响经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人物与有趣的故事;三是经济的力量如何塑造与影响世界历史。另外作者还探讨了开放市场的好处和陷阱,以及为什么解决市场失灵对于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为什么家庭的孩子数量比上一代人少? 为什么街角咖啡馆之间的竞争比社群媒体公司之间的竞争更激烈? 20 世纪 30 年代,当各国设置贸易和移民壁垒时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的不
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平等,以及民粹主义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带有反精英、独裁主义和本土主义倾向的激进政治运动有时成功, 有时失败? 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政治中间派能够稳住局面, 而在另一些时刻极端分子占据上风? 关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至今日,民粹主义如幽灵般仍长期存在于西方国家。 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民粹主义是一种诋毁经济和政治精英,崇尚 人民 的政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需要从那些无能的、不负责任的精英手中夺回权力。通常,民粹主义者对精英的不信任会演变为对专家的不信任,因为民粹主义者认为精英和专家与 人民 有距离。民粹主义运动的另一个标志性元素是对所谓 救世主 的信仰, 救世主 不仅可以直接与 人民 交谈,也承载着普通人的希望和梦想。 在
“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而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导师。” ——海因里希?海涅 它是世界上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
美第奇家族的沒落、西班牙帝国的兴亡、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全球经济危机 不断登场的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跟会计核算和会计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会计师才是真正推动历史的人? 会计,从简单的簿记到各种复杂的模型,从*初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到监督、管理、控制、预判、决策等职能的扩展与深化,在近千年的金融历史和政治责任当中,是如何一步步统治世界的? 对于领导者来说,无论是身处古美索不达米亚还是立足当前,也不管是建桥修路或者是挑起争端,都需要借助财务会计信息,了解国家经济情况,并制定各种政策。诸如复式记账法和审计等基本会计工具,构建了现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会计在治理国家这门艺术当中,可以是创建稳定金融系统的重要工具,更会成为被渴望权力的政客肆意滥用的武器。 在《账簿与权力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清代的木材市场与森林再生的历史著作,通过挖掘各类档案、契约、方志等史料,运用文献考证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还原了清代横跨长江流域的木材市场,研究了从林地出租、森林种植、木材运输、木材交易、资金融通到贸易纠纷的产业链结构。本书认为,清代长江下游发达的市场有利于木材的生产、贸易,刺激了上中游的人工造林,带来了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这使得清代林业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特性,从而有别于同时代欧洲、日本等地的林业。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看待明清中国的经济历史,也有助于思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维护之间的关系。
作者亲历了日本战后发展的全过程,而且在大藏省的工作经历让他能够亲身经历其间日本经济运行的过程。同时,作为学者,作者见证了日本平成时代(1989年至2019年)的三十年间日本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败。 br 2019年是平成时代结束的那一年,也是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第二十九年。安倍经济学虽然起初被寄予厚望,但积重难返,日本经济本质上没有丝毫的改变,而作者提出的“失去的三十年”基本上可以为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盖棺定论。 br 在经历了广场协议后的盲目贬值、激进的货币政策与泡沫经济崩溃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缺乏稳定性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后,终于,有经济政策连续性的日本政府出现了,但此时的日本却又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阶层固化以及制造业、高新产业凋敝等问题。 br 与美国的贸易战、汇率战,以及少子化、老龄化、高新技术产业的
提高效率还是妨碍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关于政府规制收益的两个分析方向。清代盐政规制的目的却超出了规制分析的既有框架,它不考虑效率问题,而是关心 生财 ,即财政收入。本书研究清代盐政规制,侧重结构性分析,揭示清廷盐政的目标、管制的技术手段、受到的约束和付出的代价,将复杂且矛盾的盐政面向置于一个体系内贯通解释,回应盐政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结清代盐政运行的原则并阐释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经济体系下的规制经济形态及其对规制经济学的潜在价值,尝试拓展规制经济学的视野。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比例、人口结构以及家庭规模等,均形成了鲜明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本书就上述内容以及明王朝的人口政策、人口思想等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不少创新性观点。特别是就学术界研究较少的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多有独到见解,成为本书一个特色。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脉络,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时间线,前半段是中国互联网崛起和BAT发家史,以2010年作为分界作为后半段,移动互联网呼啸而来,盘子不再是几家独大,业界以为既定的局面开始出现无限新的可能,美团、快手、抖音、今日头条、拼多多……许多新鲜面孔开始挑战三巨头的权威,催逼这个行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变革。技术、商业、竞争、资本、并购等等,开始逐渐成为新十年的主题。本书以编年体的体例,记录着中国互联网行业崛起的新十年,是一部移动互联网的"江湖群侠传”。十年间,众多企业或是昙花一现、或是起死回生、或是强者愈强,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在纷繁的人物沉浮、企业兴衰、资本博弈之中书就。
19世纪上半叶的技术变革导致西欧空前的经济增长和资本形成;然而,爱尔兰几乎没有参与这一进程。在北大西洋经济繁荣的同时,1845年至1850年的爱尔兰大饥荒造成15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逃离爱尔兰。爱尔兰经济为何未能增长,以及 爱尔兰为何挨饿 仍是经济史上悬而未决的谜题。 作者认为,饥饿是由饥荒前几十年经济总体不发达造成的。他检验了各种假说,用以解释爱尔兰的落后。人们普遍认为爱尔兰的贫困可以用人口过剩、邪恶的土地制度或英国人的恶意剥削来解释,但他驳斥了这种观点。相反,他认为,劳动生产率低下和物质资本形成不足 这是爱尔兰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房东和租户之间持续冲突以及爱尔兰经济体制僵化的结果。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呈现一个清晰的时间线。2010年之前,是中国PC互联网崛起和百度、、腾讯三巨头的发家史;2010年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呼啸而来,业界以为的既定局面开始涌现无限可能,美团、快手、抖音、今日头条、拼多多……许多新鲜面孔开始挑战三巨头的权威,催逼这个行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变革。技术、商业、竞争、资本、并购等等,开始逐渐成为新十年的主题。本书以编年体的体例,深度记录了中国互联网行业2010-2020狂飙突进的新十年,是一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江湖群侠传”。十年间,众多人事物或是昙花一现、或是峰回路转、或是强者愈强,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在纷繁的人物沉浮、企业兴衰、资本博弈之中书就。本书囊括十年间著名事件、典型公司,以及独具影响力的人物,阅读它们,能让我们站在前浪的肩头,用巨人的眼光,更好地谋划个人与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清朝之衰退”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活力”的。在本书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揭示其整体
秦巴古盐道是蜿蜒于秦巴山区的贩盐通道,北连关中平原,西通巴蜀盆地,东接荆楚大地。它既是盐夫的谋生之道,也是信息传递之道、风俗交融之道、文化传播之道。《秦巴古盐道》作者邹卫鹏长期在崇山峻岭间实地考察,探寻古盐道的开辟历史及价值,解读沿途的文化风情,力图展现盐道的艰险与沧桑,为我们揭开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盐道真相。
美国对于很多热情的支持者、精明的商人和彻头彻尾的骗子来说常常很具吸引力。对商业自由的崇拜使得区分激进的推销术和不可接受的欺骗变得 加复杂,尤其是在创新前沿时。与此同时,竞争压力往往迫使一些受人尊敬的公司也开始采用欺骗手段。欺诈成了美国商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书中,爱德华·巴莱森追溯了美国的欺诈史——以及从未停止的与欺诈的斗争——从P.T.巴纳姆时代到查尔斯·庞兹和伯纳德·麦道夫的时代。 从19世纪早期美国法律界支持的“购者自慎”出发,本书描绘了从镀金时代到新政时期,再到“伟大社会”时代,现代监管机构如何缓慢又零碎地发展,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它到达了近期的放松监管时代,放松监管带来了一连串代价高昂的欺诈问题,包括储贷危机、公司会计丑闻和近些年的按揭市场的溃败。 通过追溯美国
黄纯艳编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分为十八个专题,围绕社会和经济两条脉络进行。社会结构从西周宗法社会、春秋战国四民分业、汉魏六朝豪族和世族社会到宋元明清的富民和士绅社会,经济发展,从西周国有制、分封制到春秋战国的私有化、汉魏六朝隋唐的兼并与限田、宋元明清的不立田制。两条线索互相体现,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
中国海关学会、厦门海关学会、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于2003年9月在厦门联合召开了赫德与旧中国海关理论研讨会。海关系统和高等院校的专业、非专业作者踊跃与会,围绕对总税务司赫德的评价、中国近代海关制度和海关参与的非海关业务活动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中国海关学会赵光会长作了会议小结。会议对于澄清事实,明辨是非,形成共识,深化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会议共收到论文38篇,经本书编审组评审,以具有较高思想性和学术水平为标准,选择了26篇论文结集出版。入选论文大多按原文刊用,编辑时仅对个别文字或标点作了校正。
《抗战时期的中国盐业》所选编的专论,全方位地直接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盐业问题的全貌。所编文章大多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新史料发掘而产生的研究成果。有些著者是高校或科研机关的资深学者,有的是新锐的青年学子专家,这支庞大的著者队伍,开拓了多元研究视角,丰富了文集的思想内涵与研究价值。所涉及题材,包括地处西南大后方国民政府的各项施策及其效果,还有地处西北、华北各地中共武装力量所控制的抗战根据地的盐业发展情况,以及战争发动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决策与作战活动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