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日记》是作者从近三年的审判实践中记录下来的真实办案手记里精选部分加工而成,是一名中部基层法官的真实的工作、生活缩影。内容既涉及现行司法体制下案多人少、缠讼闹访、司法干预、群体纠纷、社会矛盾多元解决机制、法院内部亟需改革等普遍性问题,也涉及婚姻家庭类、侵权类、合同类、劳动争议等反映社会现实的个性问题;既叙述人们正义、善良的共性品质,也不避讳人性自私、狭隘的个性弱点;既表现现阶段基层法官忙碌、辛苦、有时又有点无奈的生活实际,也折射他们睿智、勇敢、敢负责的内心担当,当然还包括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有益思考与探索。 法官和普通人一样,都要面临种种压力;但身为法官,却背负着法律的庄严,肩扛着法律的公正,触摸着常人难以触及的社会真实的一面,工作中面对的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纠纷。
《木腿正义(增订版)》一书共收录作者以前的31篇文章,其中上编16篇谈法律,属于带有学术性的法律杂文;下编15篇谈文学,学术性较强,也包括一些访谈文章。法律与文学、法律与社会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凭借其深厚的法学与文学功底,结合法律和文学个案,立足社会现实,以其一贯犀利的笔锋为我们展示了法学、文学、法律与文学不一样的图景。一如作者此前的著作,书中同样配有30多幅西洋名画的插图,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要命的选择:霍尔姆斯杀人案、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源自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雨果?亚当?贝多教授1995年春在塔夫茨大学开设的一系列讲座。贝多教授在讲座中选取了三个著名的案例 既有真实发生的 美国诉霍尔姆斯案 ,也有经典的虚构案例 洞穴奇案 和 吉姆的困境 试图让听众(以及读者)共同思考:当遭遇特殊情形,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导致有人丧生,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 要命的选择 ?通过这样的 头脑风暴 和 良心煎熬 ,贝多教授展示了 道德决疑法 这种已有千年历史的伦理分析方法在当代依然旺盛的生命力。
古代的将军出战是否真的要立军令状?为山寨屡立功劳的时迁为什么在梁山108个好汉里只排名倒数第二?为什么《西游记》里的山神土地形象如此可怜?西门庆究竟靠什么营生“暴发”?“扒灰”和“养小叔子”触犯的是什么律条?解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五大名著里的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背景。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五大名著故事情节后面的法律文化,包括小说情节中反映的具体法律制度以及作者的法律观念,当时社会大众对于法律的看法,国家法律与民间实际生活之间的互动。 这是一部有助于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会五大名著无穷魅力的著作。
这是一部由退休法官根据1979-2008年工作积累整理出的案件汇集而成的图书,讲述作者当法官期间亲自审理和耳闻目睹了解到的真实案件,案件素材来源于公安部门侦查卷宗和法院审理卷宗。《法官手记·不义之财》集中了与财产纠纷相关的案件。这些警世案件告诉人们:人生万里路,遵纪守法要记住;为了平安度一生,注意走好每一步。
《思索死刑》是作者对死刑的深入探讨,阐明死刑不是有效抑制犯罪的方法,并且比传统社会的以牙还牙还要残酷野蛮,因此,作者坚决地反对死刑,本书也成为反对死刑的经典之作。 死刑之存废在当今世界是一个意见非常对立的争议。在这个命题真正进入理性辩论时,加缪的这本书,可以对于尚未形成意见的读者提供一种思索的角度,甚至对于支持或反对废除死刑的人,也可以做为检视自己意见是否足够深思熟虑的参照。毕竟,认识死刑、思索死刑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支持或反对死刑。
薛张敏敏*的《棕树下的正义(丹宁勋爵衡平司 法解读1947-1957年)》是对丹宁勋爵早期十年间的司 法判例研读的心得。 丹宁勋爵法律思想的迷人之处,在于他对法律倾 注的热诚,让每一个经他手的案件及由此孕育的法律 原则皆流润着清巧和深情。英国前上议院首席大法官 宾汉勋爵(Lord Bingham)曾评价淹雅的丹宁勋爵: 法律于他,非冰冷规则之汇集,而是温暖的人间故 事,每一篇故事均饱含寓意。 本书是对生发自这些 人间故事的法律原则的探讨。 中国法律读者对衡平法既熟悉又不熟悉:熟悉的 是历史中的衡平法,是它作为普通法的补充而存在的 一种法律状态;不熟悉的是衡平法的具体思维方式与 在具体判例中的轨躅,以及衡平法在何种程度上改变 了或是一直在改变着普通法的发展。本书通过丹宁勋 爵的衡平司法,意图解明法官施展衡平管辖权时的
本书是从东部反贪一线的检察官的视角为读者呈送的原汁原味、热气腾腾的 法律大餐 。全书分体会篇和故事篇:体会篇是作者在多年的反贪污贿赂职务犯罪工作中,对于检察、反贪及相关的一些名词、现象的体会和感受,如 反贪局与纪委 隐性福利 刑讯逼供 等,在表达个人切身感受的同时,释明部分普通民众的误解,吐露基层反贪干警的心声,折射基层执法者对于当今反腐败工作的思考和忧虑;故事篇则是以*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日常反贪工作中亲身经历或者所知晓的20余个职务犯罪案件或故事,作者摒弃了刻板的说教、冠冕的辞藻,用简单直白又蕴含规则的话语,揭示涉案者和办案者不同的视物角度、行事方式以及不同选择下的迥然结果,反映出我国贪污贿赂者以及反贪污贿赂执法者不同的价值观。 本书作者是百万基层公务员、数万反贪干警中的普通一员,
乌托邦是子虚乌有的,异托邦是真实存在的。拉德布鲁赫、韦伯、哈特、富勒、德沃金、拉兹、霍姆斯、哈耶克、福柯 本书通过对19位大家耳熟能详的现代知名思想家的60余部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走进思想大家的思辨空间,在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他们思想脉络和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经典问题及法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娓娓道来,一一呈现。希望通过本书导引式的解读和作者自身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帮助读者对法律的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问题、法律的形式理性与实质正义问题、现代法治与民族传统问题、法治限度问题等多个重要问题产生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戏曲小说之类的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着丰富的人生,即使是神魔荒诞的故事,仍然是人生的一种投影。而每个人在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时,也就是在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所处的生活场景解读文学艺术作品。 法律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基本规则,人的一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受着法律的规范。法律的理念,法律的规定,作者以及当时人们对于法律的普遍看法和态度,很自然地会反映到文艺作品中去。同时,文艺作品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观众对于法律的看法和态度。这种互动的发展演化,是各个民族特有法律文化体系的重要侧面。 本书就是对于中国戏曲小说中这种法律文化现象的解析。既包括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我们所不熟悉的时代的法律现象,也包括当时人们对于法律的普遍看法和态度,以及作品流传过程中读者对于这些法律现象、态度的解读
一位22岁的青年因为车祸而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动,对他来说,身体已经成了灵魂的牢笼。于是,他靠这根手指与人沟通,强烈表达了希望安乐死的意愿。2003年9月,他的母亲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心愿,同时,一位
本书是一部由退休法官根据1979-2008年工作积累整理出的案件汇集而成的图书, 讲述作者当法官期间亲自审理和耳闻目睹了解到的真实案件, 案件素材来源于公安部门侦查卷宗和法院审理卷宗,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 大部分案件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 但为了方便感兴趣的读者核查案件真实性, 案件发生的地点和基本事实是准确无误的。本册为爱恨之间。
隋平编写的《逍遥法外:金融危机后的影子银行监管》以十三章篇幅,分别介绍了:影子银行系统,金融危机中的影子银行,监管改革中的影子银行,大型混业银行的监管困境,基金与基金监管改革,国有影子银行监管改革,金融创新监管中的问题,被遗忘的回购协议市场,影子衍生品,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改革,评级机构的监管难题,监管改革的真正方向。
本书是从法律视角研究《红楼梦》的作品。作者从《红楼梦》中精选了三十二个主题线条,以研究红学的三种流派入手,分析了《红楼梦》研究的理论以及《红楼梦》研究中的作者、家族、家法、户籍、婚姻等内容。本书通过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