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是公安机关适用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办理刑事案件的重要规章,历经1998年、2012年两次修改,此次修改的规定全面吸收了近年来司法体制改革和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成果,对规范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实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修改内容如下: 完善了强制措施制度、受立案制度、侦查制度、涉案财物管理处置机制。 落实了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关于认罪认罚从宽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细化取证规则。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信息化应用,完善办案协作等制度。 根据新出台的监察法,明确了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目 次前 言II引 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合同起草审查指南—三观四步法”概述35 合同起草审查原则46 “宏观—交易结构”的起草审查57 “中观—合同形式”的起草审查138 “微观—合同条款”的起草审查159 合同起草审查的四步工作流程17参 考 文 献19
民生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本书各专题从法学学科视角观察、分析若干具体的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包括:劳动合同问题、劳动争议处理问题、工会维权问题、养老保险问题、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问题、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环境噪声污染防治问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问题、葬式改革问题、环境犯罪惩治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社会团体登记管理问题以及网络安全问题。本书各专题作者基于各自的研究兴趣选取上述不同课题进行研究,但并不脱离“民生问题与社会立法”这一主题。各专题作者同时秉承“民生”、“公平”、“安全”的价值观,围绕所选取的现实问题,按照“现实问题一理论分析一法律对策”的脉络,进行专门的探讨。
边缘法学丛书作为一套重视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著作,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力求处理好法学理论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它的出版,对于法学研究的繁荣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边缘法学丛书以交叉为视角,以非法学的思维,用非法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法律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它是法学理论应用化、法学应用理论化的综合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积累价值。
法律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文化同样是法律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尽管法律经常被视为某种具有奇特规则和怪异语言的独特领域,然而它实际上恰恰是某种文化据以表达其秩序观念的具体方式。 本书中,劳伦斯·罗森真诚地邀请读者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在法学讲坛上所列举的事例是如何与日常生活领域中所发生的事实相联系的,法律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如何分享某种特定文化据以成为整体的推理方式的,以及法院、调解人或者社会压力是如何塑造某种与生活常识和社群认同相一致的社会观念的。
《法律文化视域中的法学教育比较研究--以德日英美为例/法治教育研究丛书》编著者这部著作有两条基本脉络:一是法学教育的变革历史;二是法律文化的发展演进。其既对中西古代法学教育进行了梳理,又以德国、日本和英国、美国为例分别廓清了欧陆和英美法学教育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既交代了中国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框架,又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法律文化变革中的中国当代法学教育改革路径;既探索了法学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结合了一国法律文化的实际状况。
本书为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连续出版物第六卷,本卷主题为法律与互联网专号。本卷十二篇文章,论及法律与互联网、法律与社会控制、律师执业壁垒等问题。 本书为我社与苏力合作的法律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连续出版物,现已出版五卷,在社会学界有着良好的学术声誉。
本书探讨的是中国当今法学教育的问题。包括法学教育的观念与路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法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法学研究生教育、法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法学教育教学方法、司法考试制度、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关系、法学教育产学研合作、法律人才评价体系、法学教育的主要贡献、法学教育与“西政精神”等问题。
本书探讨了信息权的具体内容及各国政府努力使这一权利得以实行的过程。本书将支持信息权为人权这一理念同时也支持国家发展这一权利的所有重要的国际标准汇集到一起,并将赞同承认这一理念的言论进行了整理,意在以比较易于理解的形式向法律工作者、非政府组织活动者、学者、媒体从业人员和官员提供有关信息权的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信息。
《让法律人读懂人工智能》梳理了与法律行业密切相关的专项技术,从法律人的角度出发,对这些技术要素重新做出解读,形成了一套法律人可感、可知的人工智能技术底层知识架构,同时也展现了过去几年智能技术与法律行业的融合应用实践,构建了一幅多维度的探索图景;既集合和尝试回答法律人对人工智能争议热门的问题,也邀请了对这个领域的探索家与关注者分享了他们的洞见及展望。
从前述法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在现代法经济学肇始之前就已经有大量研究触及了法律和经济的关系,甚至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法律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但是因为在方法上没有突破,使法律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两张皮”,没有深入。科斯以及其他早期法经济学家(如贝克尔)的贡献就在于给出了进行法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尤其是科斯消除了学者们对法律经济影响力的质疑,给出了对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的工具——交易成本分析方法。之后,现代法经济学迅速兴起。 导论后的第二章,在介绍分析范式这个基本概念后,首先阐述了科斯是如何开启法经济学大门的,说明了科斯在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建立了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桥梁。然后重点阐述了作为经济学方法论基础的理性选择理论是如何被扩大使用范围,应用于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的。随后说明在
《经济学与法律》一书客观阐述了法律经济学领域各种学术思想的主要观点。本书不试图支持或反对某种任何特定的思想观点:相反,只是想综述每种学术思想所试图表达的内容。本书对法律经济学运动中互为竞争又相互补充的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和新制度法律经济学、耶鲁学派、现代市民共和主义和批判主义法学分别进行了介绍。 一本法律经济学内不同学术思想的精要介绍。对研究人员、学者、学生了解法律经济学的脉络有很大帮助。
《让法律人读懂人工智能》梳理了与法律行业密切相关的专项技术,从法律人的角度出发,对这些技术要素重新做出解读,形成了一套法律人可感、可知的人工智能技术底层知识架构,同时也展现了过去几年智能技术与法律行业的融合应用实践,构建了一幅多维度的探索图景;既集合和尝试回答法律人对人工智能争议热门的问题,也邀请了对这个领域的探索家与关注者分享了他们的洞见及展望。
法律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文化同样是法律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尽管法律经常被视为某种具有奇特规则和怪异语言的独特领域,然而它实际上恰恰是某种文化据以表达其秩序观念的具体方式。 本书中,劳伦斯·罗森真诚地邀请读者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在法学讲坛上所列举的事例是如何与日常生活领域中所发生的事实相联系的,法律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如何分享某种特定文化据以成为整体的推理方式的,以及法院、调解人或者社会压力是如何塑造某种与生活常识和社群认同相一致的社会观念的。
本书从理论到实践,多维视角讨论企业合规问题,解释企业合规的性质和理论根基,分析实务中中兴公司、西门子公司等现代企业合规治理体系。本书不仅从学者角度讨论企业合规的基本理论,还从律师角度探讨了实践中践行的企业合规案例。
大象学术书坊《法美学》全书分为:绪论:关于法美学的初步思考、章法美学生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第二章法美学的本体论构成、第三章法美学的学科建构及法学呈现、结余、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