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出台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正式建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全国法院在审理与指导性案例类似的案件时,"应当参照"指导性案例。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例裁判要旨通纂(上下卷)》共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四编;每编由数量不等的指导性案例依据相应法律条款及法条主旨的顺序排列而成;每个案例均有权威出处,并分为基本案情和裁判要旨两部分,裁判要旨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选题不同于以往的指导案例汇编性著作,它在对既有的知识产权指导案例进行遴选的基础上,更突出了从指导案例中提炼出来的裁判要旨,为广大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官、律师及其他司法实务人员所的实务工具用书。 同套书中《人民法院刑事指导
“海外现行版权法译丛”之一。内容主要是编译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现行的主要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公约及实施细则。为了体现知识产权法体系的完整性,还补充翻译了对现行版权法的修改文件或补充性法规。 我国目前对国外版权法的了解十分有限,缺乏对国外版权法的整体性关照,也缺乏对数字时代国外版权法变革的系统深入了解。本译丛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
本书对基因专利的权利范围和限制进行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部分对基因专利保护的法律发展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基因作为专利客体的演变历史,对分离的DNA分子满足专利客体的适格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基因专利的出现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在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分析了基因作为专利客体与传统客体之间的区别。鉴于此,结合我国目前基因产业发展现状、基因的生物学本质属性,提出了需要对基因专利保护范围进行界定。第三部分分析了目前不同国家对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界定的发展动态,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现状,同时从欧美等基因知识产权立法、司法比较先进的国家中汲取经验,对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界定提出了建议。第四部分分析了基因专利权利需要限制的原因,对基因专利进行限制的历史借鉴,在此基础上探讨分
????由沈强编著的《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重点研究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以商业秘密的界定、构成要件和救济理论及模式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商业秘密权利的认定、侵权行为的识别、举证责任及其分配、禁令救济的适用以及损害赔偿等重要的法律理论与实践问题,试图将商业秘密的民事救济理论与司法实践经验有机结合。书中所涉商业秘密民事救济的诸多法律问题,很多都是从司法实践中归纳和提炼而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适合从事民商法研究的理论界人士和相关司法工作者。????
《中国著作权法:判例综述与规范解释》通过对二十余年来中国各级各地法院的司法实践的系统分析来阐释我国著作权法的基本原理、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通过大规模系统的著作权判例,尽力刻画我国著作权法司法实践的全貌,进而探讨现有著作权法理论和实践,对著作权法理论体系进行有的放矢的深入讨论。
徐申民著的《中国专利侵权诉讼实务》较为完整和系统地介绍了专利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相关程序,主要从诉讼前的准备、专利侵权的民事诉讼、地方知识产权局的行政保护、专利权无效宣告和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专利侵权处理等五个方面展开,并按照诉讼的进展,分别说明专利侵权民事诉讼程序中的靠前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以及强制执行程序等,方便广大读者了解和掌握专利侵权诉讼的相关程序和技巧。读者对象:专利代理人、专利律师、专利权人、企业专利工作者以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结合我国音乐著作权管理和诉讼的现状,以及世界音乐保护的发展模式,对国内音乐领域在歌曲署名、翻唱、影视插曲、网络音乐、手机铃声、唱片产业版权贸易及反盗版、演艺经纪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剖析,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解决方略,是适用于国内音乐、唱片产业著作权管理的不可多得的实务指导手册。读者对象:唱片产业、音乐领域、演艺界的从业人士及广大社会公众
在当今经济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创新、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保护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鼓励创新,并从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安排.已经成为重要的立法工作任务。《原住民遗产与知识产权: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汇集、翻译了国际上有关国家、地区在保护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方面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比较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末,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进入了知识产权讨论的范围。《原住民遗产与知识产权: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并试图回应许多长久以来的需求,即地阐述现行知识产权、特别解决方案(suigenerissolution)及各种法律机制在充
李济宇主编的《现代临床医学知识产权战略与实务(精)》通过对上海医疗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况的调研,分析了医务人员对知识产权管理在人才、政策和资金上的需求,旨在提升科研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对知识产权的了解程度,为医务人员提供探索未来创新技术研究方向的方法和工具,运用典型案例拓宽医务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思路,为医务人员判断专利申请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版权发展的历史进程,其问跨越了中国稿酬制反复与滑坡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版权保护停滞与扭曲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版权保护复苏和建制的新时期,以及国家版权局的成立和著作权法的颁布、实施、修订的全过程,将我国在较短时期里从建立和不断完善著作权保护制度,到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版权保护过程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该书内容翔实,史论结合,脉络清晰,既概括全面,又重点突出,在史料的挖掘上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是研究中国当代版权史的一部力作。读者对象:知识产权领域与版权产业领域专业人士及广大关注版权发展的读者。
本书是智能识别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地理标志的概念、缘起和历史演变的简要介绍;其次是对地理标志保护的实证法介绍,其范围包括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和各国国内法的介绍;第三是对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其内容包括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的理论依据,通用名称和同名地理标志的问题,地理标志与商标的关系,地理标志与传统知识的保护,以及地理标志保护的经济分析。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对当前WTO各成员在WTO-TRIPS框架内关于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争论的介绍分析;是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和不足的评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日益复杂的著作权环境和相对缺位的著作权历史梳理,简单的将著作权视为某种仅仅具有历史偶然性的制度工具的观点甚嚣尘上。然而,由此而产生的诸多对于著作权存在性的置疑,实际上更多时候只是对著作权历史和著作权文化的某种误读。通过西方著作权古典史的研究,《历史视野中的著作权模式确立--权利文化与作者主体》(肖尤丹编写)以权利模式的建构为核心,扩展了著作权模式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著作权观念化、制度化、法制化、类型化的完整历史过程,论述、分析了著作权模式确立和制度选择。《历史视野中的著作权模式确立--权利文化与作者主体》并始终以“作者主体”作为研究视角,融合权利文化和制度主体,将“著作权到底保护谁”作为以一贯之的追溯线索。
本书在前面版本基础上进行上了全面改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化学发明专利保护的概况;详细描述了化学领域各类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要求和实质审查的具体标准及做法;深入分析了某些特殊化学发明专利保护中的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