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全面阐述环保产业PPP相关理论、精准适用中国现行法律和政策,对PPP项目成功落地具有指导意义。PPP环保产业在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PPP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借鉴国际PPP经验与教训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水资源保护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在分析水资源的流动性、共有性、稀缺性和脆弱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本书提出集体行动、再分配的水利体制可能是导致或加剧水资源问题恶化的原因,要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工程导向的水利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产权制度、市场、信息、组织、规则和政府等几个方面完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
本书以能源安全的界定为起点,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深入剖析中国能源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措施。即:以多边合作为依托,重点加入国际能源机构;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借鉴欧盟能源法律政策的成功经验,推动建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以双边合作为纽带,扩大与能源生产国与能源消费国的合作领域:最后指出完善中国能源安全法律制度的具体步骤,并从学理上探讨“国际能源法”的性质定位及其意义。
气候正义是对气候变化法律领域内多元价值冲突的正当性选择和协调。从气候正义的视角观察,目前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在于:形式上将安全价值置于首要地位以避免道义谴责,而实质上各主体仍通过对自由、效率价值的过度推崇以实现自身利益化。气候正义的实现需要真正落实安全价值在正义价值综合体中的首要的、底线性的地位,并据此推动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在实体气候正义方面,在分配环节应确立以安全为导向的总量控制目标,再根据人均累积排放、人类发展指数等综合性指标设计对所有主体一致适用的机会均等分配方案;在交换环节应以安全、平等以及自由、效率等价值的平衡为目标,构建交易指标分配、交易市场体系、交易核证和监管等制度;在矫正环节则应改变遵约机制独立性和强制性弱化、责任手段缺乏等现状,建立停止违
本书以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法律的体系框架为主要论述对象,以固体废物管理实践中的生产者责任制度和环境税费制度作为理论基础,对有机垃圾、电子垃圾、包装废物、废旧汽车、废旧轮胎、建筑垃圾、城市污泥等典型城市固体废物立法管理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价与探析,亦对各国法律法规体系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比较。此外,本书还对固体废物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梳理,其中包括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同时以部分典型固体废物为例,介绍了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进展。 本书可供固体废物立法管理与实践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刘年夫、李挚萍主编的《正义与平衡——环境公益诉讼的深度探索》是“水域污染公益诉讼国际研讨会”的论文汇编。这些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学术界、法律界的研究成果,既有法律实践工作部门的翔实资料,更有学者、法律工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书中还附上法院审理的鲜活案例材料,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本书主要论证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法变革的必要性、法理基础及其有效机制。通过对比欧美国家的规制模式与法律经验,研究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能源法如何通过“成本一收益”途径实现相应的制度变革,并提出我国能源法的构建思路。 章主要说明气候变化、能源和能源法的基本概念及互动关系,特别阐明了能源问题在气候保护上的关键性。 第二章认为,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国际法不断发展,并具有深刻的能源内涵;从缔约进程、履约机制与实施要求来看,气候变化国际法都体现了“成本一收益”因素。 第三章多角度阐述了能源法变革的法理问题。随着生态伦理的勃兴,各国能源法逐步转向确立以“可持续能源”为目标;能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应是能源法变革的主线,但应寻求“成本一收益”途
本书对法律基础知识、环境法体系、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环境行政责任、环境行政复议、环境行政诉讼、环境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以及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注重吸纳了最近颁布的环境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的新内容,并附有法律文书及图表说明。 本书内容较全面、详实、实用。 本书除作为高等学校环保专业教材之外,也适合从事环境管理、监理、法制及资源保护工作的干部、管理人员作参考教材。
本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水资源保护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在分析水资源的流动性、共有性、稀缺性和脆弱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本书提出集体行动、再分配的水利体制可能是导致或加剧水资源问题恶化的原因,要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工程导向的水利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产权制度、市场、信息、组织、规则和政府等几个方面完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
气候正义是对气候变化法律领域内多元价值冲突的正当性选择和协调。从气候正义的视角观察,目前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在于:形式上将安全价值置于首要地位以避免道义谴责,而实质上各主体仍通过对自由、效率价值的过度推崇以实现自身利益化。气候正义的实现需要真正落实安全价值在正义价值综合体中的首要的、底线性的地位,并据此推动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在实体气候正义方面,在分配环节应确立以安全为导向的总量控制目标,再根据人均累积排放、人类发展指数等综合性指标设计对所有主体一致适用的机会均等分配方案;在交换环节应以安全、平等以及自由、效率等价值的平衡为目标,构建交易指标分配、交易市场体系、交易核证和监管等制度;在矫正环节则应改变遵约机制独立性和强制性弱化、责任手段缺乏等现状,建立停止违
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正在向深度发展,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将是我国今后很重要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生态文明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的森林保护现状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实际管理水平上都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从法制角度上增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环境法学评论》第六卷收录了中外环境法研究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和数位律师的原创新作。 “全国年会论文选登”栏目,将2010年8月在东北林业大学召开的年会上提交的最能反映会议主题或代表性的论文集中登载。由此,中国法学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的年会和该研究会主办的《评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会议和出版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博士论坛”栏目也是本卷的特色。两位海外留学的博士候选人和两位国内博士的新近作品以及他们各具特点的学术小传,展示着青年学人的勃勃生气、学识风采。精选编定的“海外来稿”传递出《中国环境法学评论》锐意实现国际化办刊的理念。本卷收录于“排污权交易研究”、“国外环境立法的启示”、“环境法理论与实务”栏目中的论文,都是中青年学人、律师原创
在近代,东亚国家(地区)立法反对虐待动物、维护动物福利的历史迄今已历70余年。 本书以附录形式介绍西方国家三部不同历史是期的动物福利法律(《英国1911年动物保护法及修正案》、挪成1974年《动物福利法》、德国1998年《动物福昨法》),以为参照。此外,本书还附有“美国各州反虐待动物法律概述”一文,使读者对美国各国各州反对虐待动物的法律有所了解。 《东业动物福利法律汇编》交为中国的动物保护事业和动物福利立法工作提供新的视野和有益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