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西国际组织法》 (第八版) 源于梁西先生为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多年开课的讲义;初稿完成于1981年,与荷兰国际法学家谢墨斯 (Henry G.Schermers)的《国际组织法》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 的出版是同一年。1984年正式出第一版,名《现代国际组织》,是国内有关国际组织法的第一部专著,也是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在这一新兴国际法学科领域唯一的专著。该书在此后长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梁西先生自己多次精心修改补充,1993年作为 七五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出第二版,更名为《国际组织法》,并荣获国家 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应约再作修改后,又以繁体字竖行本在台湾(志一出版社)出第三版。1998年出第四版。2001年出第五版,并经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 研究生教学用书 ,被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学术精品。2011年杨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2017年至2020年外交学院代表队参加比赛的书状,书状直接反映了外交学院代表队的竞赛水平;第二,参赛同学在教练老师指导下研究赛题争议问题完成的学术论文,研究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核裁军、国家同意原则、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人权条约的域外适用、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利用、自主武器系统、豁免等国际法前沿问题,这些研究反映了外交学院代表队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三,外交学院代表队备赛和参赛的经验总结,包括比赛指导、法律研究、事实分析、口头陈述、引注格式等多个重要环节的经验。
本书是一部 的欧盟法教材,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发行第7版,被欧洲各大法学院的学生奉为欧盟法教材的“ ”。该书两位作者在欧盟法学界享有盛名,在欧盟法教学与研究领域具有 深刻的见解。本书体例宏大、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在内容上,包括欧盟一体化进程与成员国身份危机、欧盟机构与权能、立法与决策程序、欧盟法的性质与效力、欧盟法的适用、欧盟法与成员国法的关系、欧盟 关系法、欧盟的人权保护、欧盟司法制度、单一市场与四大自由、欧盟公民权、公平待遇与非歧视、欧盟刑法和欧盟竞争法等;在资料上,提供欧盟基础条约条款解读、大量经典案例分析以及丰富的学术评论摘录等。全书章节结构合理,适合于各层次学生和研究者阅读,为学生和学者进一步研究分析 加复杂的欧盟法和 法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 安全领域的重大议题,包括传统安全问题、新型安全问题等,以及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次区域的安全问题,为专题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 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价值宪法学”是基于价值哲学范式来研究宪法的新兴学科,不同于“规范宪法学”和“政治宪法学”研究范式,它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主体和宪法之间的效应和意义关系。以往美国宪法侧重从规范和政治角度来研究,本文尝试从价值学角度来研究“建国”到“重建”(1789-1877)阶段美国宪法变迁的价值发展规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根本推动力量,他们的实践活动表现为具体历史阶段需要,这个需要推动了宪法发展变化。在“建国”到“重建”阶段,美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构建一个强大共和国实现自身“自由”,这要求联邦政府必须积极发挥 能力,扩充中央政府权力来完成历史任务。“人民”的需要迫使联邦政府在宪法赋予权力基础上,通过“多元”宪法变迁机制扩大权力,扫除了“州权主义”、奴隶制等结构性难题对 整体利益的威胁,
本书节选翻译《美国专利审查操作指南(MPEP)》2100章“可专利性”(patentability)部分。该章节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对《美国专利法》101条(专利保护的主题)、102条(新颖性)、103条(非显而易见性)和112条(清楚完整)等 重要的实体法条的解读与适用,不仅与我国的对应法条高度相关,还涵盖了我国专利法中实用性、优先权、单一性、修改超范围、必要技术特征等重要实体条款涉及的内容,因此对于我国专利申请与审查及学术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世纪前期,在军事变革的汹涌浪潮里,在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的深刻不安中,在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下,自1856年以来,乃至上溯到1648年以来,武装冲突法发展的历史长链将会出现难以接续的裂痕吗?本书对21世纪前期的国际格局、战争样式以及人权、人道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走向作了全面考察与独到判断,深入分析了武装冲突法稳定与变化的关系,对近年来争论较大的武装冲突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看法;在此基础上,还就中国在武装冲突法问题上应持的立场和原则提出了见解。
21世纪前期,在军事变革的汹涌浪潮里,在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的深刻不安中,在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下,自1856年以来,乃至上溯到1648年以来,武装冲突法发展的历史长链将会出现难以接续的裂痕吗?本书对21世纪前期的国际格局、战争样式以及人权、人道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走向作了全面考察与独到判断,深入分析了武装冲突法稳定与变化的关系,对近年来争论较大的武装冲突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看法;在此基础上,还就中国在武装冲突法问题上应持的立场和原则提出了见解。
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自1963年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韩国形成了以单行立法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鉴于韩国早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立法、实践积累较多,经验丰富,加之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文明圈且同受儒家思想影响,本书选取韩国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方面的重要法律法规,试图 引介韩国面对老龄化社会作出的制度准备,以期其在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服务方面积累的制度经验为我国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试图为国际法学寻找到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而只是的国际法研究探求一条新的研究路径。同时,本书对20世纪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国际法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概括,除了可以给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供参考外,还可以作为国际关系或国际法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以及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生、博士生的参考用书,从而弥补在该领域的教科书空缺。从内容上讲,本书是一种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国际法问题的学术史研究,主要是依托20世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的主流学派对国际法的看法以及相关研究,以及这种看法或研究对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或解释,所进行的一种跨学科探讨,试图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寻找到国际法研究的一些必要论据与方法。
《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尽可能实证性地把握国际立法的现象,努力在理论上使其体系化。以这种意图为基础,在努力确立国际法学上的、应该称为“国际立法学”的相对独立的一个学科的同时,力图论证其固有的对象和方法的存在性。当今,可以说国际立法已经达到质与量双重的高度,为了论证以上的观点,单纯地作为事实现象叙述是不够的。国际立法的存在基础无论如何必须在国际法的法源中寻求,我认为这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的方法。尽管现代国际法的法源存在激烈的动摇,但是,这种动摇要求展开国际立法问题的关键点正是《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的出发点。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汇编了作者张乃根有关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研究的21篇论文,涵盖国际法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国际法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条约法、人权法和人道法、国家豁免法、国际责任法以及外交保护法等,突出体现了作者善于运用法哲学、罗马法原理分析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并着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法与国际秩序进行深入研究,在联合国成立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尤显重要,有关国际秩序中的具体国际法问题研究紧扣中国与世界的关联性。全书每一部分均有阅读提示,可供涉及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的理论研究、教学及实务的专家学者和对此感兴趣的公众参考。
《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尽可能实证性地把握国际立法的现象,努力在理论上使其体系化。以这种意图为基础,在努力确立国际法学上的、应该称为“国际立法学”的相对独立的一个学科的同时,力图论证其固有的对象和方法的存在性。当今,可以说国际立法已经达到质与量双重的高度,为了论证以上的观点,单纯地作为事实现象叙述是不够的。国际立法的存在基础无论如何必须在国际法的法源中寻求,我认为这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的方法。尽管现代国际法的法源存在激烈的动摇,但是,这种动摇要求展开国际立法问题的关键点正是《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的出发点。
在市场经济和法冶社会中,科学、规范、缜密无漏、表述准确的合同文体,是正确表述和确认当事人权利义务,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成所有民事和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本书采有了以合同法律关纱主体类别为依据的全新的分类编排体例,以“实用”为宗引,遵循全面、系统、简明、规范的原则、收录了各类常用合同的有代表性的示范文体,分类更加合理,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清晰,查阅参考更加方便。读者可以参照本书中同类合同示范文本的基本各款,根据实际需要,增补或变更某些具体约定的内容,即可订立一份周密、严谨的合同,使民事、经济行为的履行和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证。
作为欧洲高福利 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西班牙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本书是西班牙现行《社会保障总法》(La Ley General de la Seguridad Social)截至2023年7月的完整中文译本,总共包括六篇内容,内含社会保障制度一般规则、社会保障一般计划、失业保险、自雇人士社会保障特别计划、中断就业保险和非缴费型福利的相关基础法规。 该法于2015年正式颁布,并在此后进行了四十多次修订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民法》,1881年开始编撰, 1896年公布,1900年1月1日生效施行,渊远流长,世界各国及我国 地区民法深受其影响。1965年, 大学法律研究所集结当时民法学界硕彦,翻译整部《德国民法》,内容完整、质量优良。2015年, 大学法律学院集结 地区诸位民法学者, 续 学,一展德国民法五十年来不同之风貌。本书亮点如下:1.收录 德国民法修正。2.德中对照,收录专有词汇索引表,以利学习与研究。3.批注丰富。4.收录《德国民法》与我国《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我国 地区\\\"民法\\\"的条文对照表。本书的 翻译出版,将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制定编纂《中国民法典》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以《儿童权利公约》的运作实践与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国际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制演变;重点论述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儿童基本权利的内涵与实施机制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以国际社会保护儿童权利的实践为基础,总结中国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制经验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保护儿童权利的制度提出法律建议。 本书的出版,将有益于推动我国儿童权利保护立法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
本书稿厘清了国际经济秩序与国际法的关系,提出了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所应坚持的“公平”与“包容”的理念,论证了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国际经济秩序构建的法律途径和法律模式,并就国际经
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自1963年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韩国形成了以单行立法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鉴于韩国早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立法、实践积累较多,经验丰富,加之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文明圈且同受儒家思想影响,本书选取韩国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方面的重要法律法规,试图 引介韩国面对老龄化社会作出的制度准备,以期其在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服务方面积累的制度经验为我国提供有益参考。
《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尽可能实证性地把握国际立法的现象,努力在理论上使其体系化。以这种意图为基础,在努力确立国际法学上的、应该称为“国际立法学”的相对独立的一个学科的同时,力图论证其固有的对象和方法的存在性。当今,可以说国际立法已经达到质与量双重的高度,为了论证以上的观点,单纯地作为事实现象叙述是不够的。国际立法的存在基础无论如何必须在国际法的法源中寻求,我认为这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的方法。尽管现代国际法的法源存在激烈的动摇,但是,这种动摇要求展开国际立法问题的关键点正是《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