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他虚构的 洞穴奇案 。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缺少食物,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法院。富勒以一人分饰五角,虚拟了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词。50年后,《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邀请6位法官和学者再次审理该案、撰写判词,呈现对此案的重新思考与论战,并请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卫 沙皮罗撰写评论。本书是对这11篇判词和1篇评论的完整汇集。
《毕竟法律人:从未名到凯旋》是一部集自传、政经评论和法律评论于一体的随笔集。作者陶景洲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是法国律师界位中国人、国际商会仲裁院位中国国家委员会代表和家境外驻华律师事务所的华人首席代表,是将欧莱雅、家乐福等众多国际品牌引入中国的知名律师。《毕竟法律人:从未名到凯旋》作为陶景洲先生的部中文随笔集,对全面了解大时代中陶先生别样的法律人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程,具体了解投资、并购、知产、反垄断、跨国诉讼等法律服务和商务实践的细节具有独特的意义。
《荆棘丛》成书于1930年,近百年来一直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初学法律的***书之一,是一部畅销不衰的经典之作,在法律学习、法学教育、法律适用等方面指引了无数法科学生和法律人。 作者卡尔 卢埃林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法学家,法律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荆棘丛》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面向法学院新生的一系列讲座的成果。在本书中,他向学生讲解了一系列极为重要,也极有难度的问题:法律是什么、如何分析判例、法官如何适用法律、法学院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指导、法学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哪些差异,等等;对美国法律制度、案例教学法、影响案件裁决的因素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法学教育所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本书也被视为现实主义法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本书还收入了美国合同法权威、威斯康星大学法学
《法的第一课》介绍了法律的概念、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对资深学者及初学者均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作者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法律的秘密。法律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更应是一种文化体验,一种不可替代的理解和组织社会的方式。对权力和暴力的限制、事物之间的联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本质上都是借助法律调解得以实现的,法律用规则避免武断,用秩序规避冲突。作者从法律非物质且脱离普通人的一般认知这一现实出发,试图让读者理解法律存在和运作的根本依据,进而为其提供社会生活的实用工具。 《法的第一课》开篇从民众对法律产生误解的原因入手,引入社会维度下作为一种社会表现形式的法律的形成,继而作者分析法律在其历史、地理和方法论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据此探究法律与国家以及其他作为现当代社会组织基石的法律概念之间的
本书由《十八国游历日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和《藕庐诗草》构成。作者金绍城曾出席在美举办的万国监狱改良协会第八次会议,并考察欧美诸国司法系统,分别写下了《十八国游历日记》和《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藕庐诗草》是其诗集。全书由谭苦盦点校。
本书是“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系列第九辑。《沿一片青草》不拘体裁,从小说、文艺理论到诗歌,选编了包少一、鲁静、简媛、郁笛、王国华、甘建华、马永波、辛泊平、汪破窑、李凤琳、林卫雄、刘炜等多位60、70、80后作家、诗人、学者的作品,文字流畅清晰,风格各具特色,文学到学术的过渡和跨越契合在编者的编选意图之中,显得层次立体却娓娓道来。本书充分体现了编者的立意,即在今天的文学表达中,有一种直接面对生态的文学能提供给读者一方心灵和阅读的净土,为当代文学提供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塑造自然的文学样式。本书不失为一部不错的文学读本。
本书收录“自由·正义·诗性”主题文化随笔70余篇,反映了作者关于法律与文学的跨学科思考,同时涉及政治、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作者以法律之眼看文艺、以文艺之笔写法律,跨越东西方文明与古今文化,思想性与文
《羞于称博士》为在《法律皇帝的新衣》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本法学随笔集,内容包含作者精选出的法学类随笔,分卷辑成,《羞于称博士》分七辑,其中包括《给专家论证把把脉》《网络约架》《新时代的“公车上书”》《见义勇为者戒》《另类的进步》《灭门案的示范效应》《网络泡沫》等文章。
一个身陷志业危机的政治学学子,面对学术和生活的困惑,偶然得到机会前往秘鲁,进入一支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亲身地实践何为“做政治”。在这个过程中,秘鲁乃至拉美的历史碎片不断闪现,作者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经验不断碰撞,由此,他重新思考有关政治实践、学术意义和真实生活的问题。这本书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一段实践记录、旅行笔记,也是一个青年人对自身与世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真诚反思。在一场恍然的利马之梦里,潜藏着更多思考和行动的可能。
由巴得生著的《比较法理学发凡(精)/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是《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法学》其中一本,比较法哲学,分绪论、法理学之各学派、结论3篇。比较叙述分析派、历史学派、哲学派、比较派、社会学派的主要观点。因内容简要且对各派的主张与其优缺点比较叙述恰当,故译者将书名改为现名。
本书基于对蒙古地区法制发展的梳理,以及蒙古地区司法机构及其职能的研究,分章探讨了《大清律例》、《蒙古律例》在蒙古地区的适用情况。在分析两部法典在蒙古地区的适用情形时,也以时间为线索,分析各部蒙古尤其是
本书围绕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实践展开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变迁为脉络,梳理了五十年代院系调整背景下四川大学法学教育的消寂,以及八十年代初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而恢复重建法学系并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四川大学法学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附编是四川大学法学教育的相关史料及部分访谈节选。本书史论结合,利用了许多重要历史档案文献,是《法学教育近代化地方实践》的姊妹篇,是四川大学法学教育发展历史的全面记录,也是地方法学教育史的重要成果。
本书从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的教科书中精选约60篇国文课,根据2016年月历按月编排。课文内容涉及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篇幅短小而意味深长,图文并茂,可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很突出,有助于读者领略中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