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成立于1993年;2003年,依托北大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成立。十多年来,我们在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耕耘着,同时也收获着。 自建系以来,我们一直秉承北京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方面统筹安排、协调发展,重点围绕“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与交流”、“学生培养”等四个方面扎实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认为,如果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比作交通系统建设的话,那么,课程与教材建设相当于“交通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相当于“交通指挥系统”,学术研究与交流相当于“汽车加油站”,而学生培养相当于“让每一辆车顺畅到达理想目的地”。 专业
本文对告知义务的法理根据的通说——“技术说”提出质疑,并论证“诚信说”才是告知义务的直接法理根据。关于投保方缔约时不实告知的法律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法律效果双层结构结构规范模式的解释理论。从世界范围看,立法逐渐加强对保验人的合同解除权的限制,揭示了不要求因果关系的规范模式、要求因果关系的规范模式和不考虑因果关系的比例原则模式是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体现出日益向消费者保护倾斜的趋势。本文还研究保险发达国家不可抗辩条款规则的新发展以及对我国保险实践的启示。关于投保方违反保险事故发生之通知义务,本文提出我国保险法修改时应设计与损害事实和过错相适应的不同法律效果。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外国和其他地区,一种普遍的保险人告知义务不仅体现在观念上,而且已落实到严密和周全的相应法律制度上。 本
本书是一部关于企业法的专著,全书力求突出“新”字,援引企业法律制度,既有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有新观点的提出和思考,视野宽广,理念新颖,内容精练。本书可以作为工商企业界人士和大中专学生、高校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为爱好者自学之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的出现和扩张,不仅是人类商务活动中媒介形式变革的一小步,更引发了人类社会与法制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一方面,是对合同法规则的挑战,电子商务不是仅从表面上将交易媒介由口头、书面形式改成了电子形式,而且是实质性地促动了交易规则的必然演变:从要约、承诺的作出,到合同的履行方式,都变得面目一新;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促进了税法等经济法律的发展,从认证机构的设立到运作,从网络广告的发行到比特税收的征管,都正产生着的改变;从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到电子证据的提取,再到在线争端裁决,一切似乎变得越来越新奇……
风险无处不在,追求利益优选化的企业更是与风险如影随形,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机制的缺失给中国企业带来日益增多的隐患。张思星主编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全书(知识详解·风险提示·典型案例·法律规定)》针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问题,金融法律知识和管理经验于一体,内容涵盖公司设立中的法律风险,公司的内部治理,企业运营中内部、外部的法律风险防范,企业财务、税务和刑事法律风险防范,企业解散和破产等内容,对有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透彻而切合实际,是一本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知识详解、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和法律规定于一书的上乘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了上市公司并购中的非公允关联交易的监管难题,即交易主体的利益冲突性、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欺诈性以及定价的非公允性。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是,针对这种利益冲突的交易,必须使其类似于“正常交易”或“臂长交易”的特性。上市公司并购中的非公允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上的设计,本书从以下几个原则入手:一是微观上制度设计要注重精细化、科学化,宏观上要基于效率与公平、成本与效益的考量。无论并购监管还是非公允关联交易的监管,利益的平衡既要保障公平又要促进并购的效率,如为促进并购效率同时,法律可配置给小股东相应地事后司法救济;信息披露设定不同的门槛等。二是建议采用公共执法与私人诉讼双轮驱动的监管模式,监管与诉讼并举,惩戒与救济通彰。三是原则性监管与类型化思考并重,保障监管制度体系的闭合
《中亚五国企业法律概论》内容简介:中亚五国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院,尽管在政治、军事、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但在中亚五国法律制度的介绍、传播与研究方面,投入的人员和精力都十分不足。《中亚五国企业法律概论》是中亚五国法律概论系列丛书之一,《中亚五国企业法律概论》对中亚五国的法律制度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研究。
本书对我国新出现的大调解制度的经验,运用了上海和绵阳等地方的实证性数据和资料,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对于现在各地法院出现且重视的审前程序的调解、诉调对接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指导实践,同时对调解制度原本基础的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了澄清。
《现代国际贸易丛书:国际商法(第3版)》主要从比较法的角度,分章节详细阐述了国际商法所涵括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在注重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当前中国有关商事法律规则发展的具体情况,对现今国际商事活动中的法律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注重国际商法固有体系的前提下,力求与相关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现代国际贸易丛书:国际商法(第3版)》共分为九章,主要介绍了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产品责任法、代理法、商事组织法、票据法、知识产权法、仲裁与涉外民事诉讼等相关内容。
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商品的烙印、充斥着商品经济影响的年代,民商法的普遍意义日益为平民百姓所感知。 然而,中国毕竟长期停滞在小农经济社会中,商品经济意识在中国老百姓和官员的头脑里才刚刚树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调整商品经济活动的法律的建立,主要还是向国外发达国家学来的。不少民众不知民法和商法为何物。官员们在上普法课时,还觉得“民法特别难懂”。工厂公司化时,不少人还只是把它当成换个牌子而已,真正的管理模式还是以人事关系为中心。 本课题准备紧抓住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国外民商法资料,进而反思我国相关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以求真解,要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考虑到国外的民商法理论和新概念对大家而言比较生疏,也考虑到此书有可能兼有其他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