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努力,《 释义》(以下简称《释义》)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条例》是2000年《海关法》实施以来海关行政处罚工作经验的总结,凝聚了全体海关工作人员的智慧,认真学习和领会《条例》的原则和各项规定,是正确执行和实施的关键。修订小组的同志们根据立法原意,结合海关执法实践,编写了这本《释义》,详细介绍了《条例》的制定背景、条文内涵、适用条件和执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我们相信,本书对于大家学习、理解、掌握和正确实施《条例》会有所裨益。 本书仅作为海关工作人员学习的参考,具体执法应当以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
代工业出现也有二十多年了,市面上竟难觅同类专著。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也是填补了大陆出版界和书市的一个空白。本书一方面可以作为代工法务和相关法学研究的参考,藉以了解丰富多彩的工商业实践是如何与经典的合同法则相结合,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动力和生命力的,从而使经营和学问保持长青;另一方面,它对我们思考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走向,也不乏哲理的启迪和教益。
本书整理汇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间,38个重点省市的人民法院审结的共2170个劳动争议案例的裁判文书,就其主要的争议点及裁判观点分九大主题、以问答的形式做了梳理、提要,每个裁判观点后附具体的判决文书号方便查找。聚焦个案重点难点,梳理法院裁判规则,探究类案裁判思路,是涉劳动争议全面实用的案例工具书。
为深入学习、宣传和正确贯彻实施新修订审计法,审计署组织直接参与《审计法》修订起草工作的人员编写了《新修订审计法释义》一书。本书由修改决定、修订后的审计法全文、新修订审计法概述、条文释义、新旧条文对照表等部分组成,通过新旧条文的对照,对条文的修改背景、精神要义、与相关法律的衔接以及应注意把握的问题作了深入详细的阐述,内容丰富,释义准确,表达,是准确理解把握、深入贯彻实施新修订审计法的实用参考书。
《MATLAB 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实战》详细讲解了 30 个 MATLAB 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案例(含可运行程序),涉及雾霾去噪、答题卡自动阅卷、肺部图像分割、小波数字水印、图像检索、人脸识别、车牌定位及识别、霍夫曼图像压缩、手写数字识别、英文字符文本识别、眼前节组织提取、全景图像拼接、小波图像融合、基于语音识别的音频信号模拟灯控、路面裂缝检测识别、视频运动估计追踪、Simulink 图像处理、胸片及肝脏分割、基于深度学习的汽车目标检测、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动驾驶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场景识别等多项重要技术,涵盖了数字图像处理中几乎所有的基本模块,并延伸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MATLAB 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实战》对每个数字图像处理的知识点都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案例素材,并详细讲解了
薛兆丰博士的这本书对中国经济具有重大的价值。简单地说,它指出了美式(更大程度上是欧式)反垄断法的种种圈套和谬误,而许多国家正在生搬硬套这种反垄断法。只要读完这本著作,你就会奇怪在经济科学当道的年代竟然还有如此错漏百出的东西,而且还会惊叹其它国家竟然还会对这趟混水趋之若骛。 兆丰的项工作,就是阐释为什么一系列的现象——诸如企业扩大规模、锁定转售价格、企业纵向整合、低于成本定价、价格歧视和多种类型的合并——其实都是促进竞争和有益经济的行为。不幸的是,用来解释这些好处的这些强有力的经济逻辑,以前并不总是被人理解。美国的反垄断法始于1890年,但兆丰所介绍的这些令人折服的解释,许多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在经济学研究中成形的;而尽管美国的法院在过去这些年里已
《类案裁判规则与法律适用丛书》强调的是裁判规则的理解与适用,侧重于从弥补法律漏洞以及实务中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为出发点,编写体例不同于传统的案例类图书编写方式。 《劳动争议类案裁判规则与法律适用》为其中之一的分册,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共八章,每一个问题都力求从让案例说话,从裁判文书中提出问题,并进而分析问题。本书绝不满足一案一议的叙事方式,而是将问题的分析建立在“案例类群”的基础上,在案例的比对,归纳中引发问题的思考。本书对司法中的每一具体做法与观点,均通过注释说明有关案例文号及其相关案例的做法,力求真实、客观,容易查实。这一开创性研究,对于实务界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近代中国破产法制流变研究》以近代中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遵循文本——制度——实践的分析层次,以清末至民国时期关涉破产问题的历史文献、法律规范、司法档案和商会史料为依据和基础,对近代中国破产法制流变的历程进行全面考察,以探究国家、社会与法律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此书作为我经济法理论应用和检验的成果,之所以选择反垄断法为切人点,一方面是因为,反垄断法是最典型的经济法。以至于在经济法研究发达的日本有许多学者认为经济法就是反垄断法;加之,我国《反垄断法》酝酿十多年终于在2007年8月30日出台,反垄断法一时成为法学研究中的热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承接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一一《反垄断法的观念基础与解释方法》(08ZS37),并承诺最终成果是专著。由于课题有时间限制(2008—2009两年),因而,我不得不放弃先前信马由缰、跟着感觉走的研究风格,而专注于课题的完成。同时,为尽快掌握反垄断法研究动态,以利于完成课题,笔者参加了一些垄断法研讨会,并有幸与一些长期从事反垄断法研究的学者如王晓哗、盛杰民、徐士英、黄勇、王先林、王健、李国海等教授,以及李剑、吴玉岭博士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