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为了两方面的需要而设计的。其一,收纳一个集册来庆祝一个独特机构的百年华诞;其二,首次集成一个标准的有关少年法院及少年司法的参考著作,以其中现代发达国家少年法院遇到的丰富多样的话题及视角,用之于教育培养有关的市民、法学学者,以及法律专业人员。我们怀着宏大雄心:力图集合一批该领域内的专家,激励他们清晰易懂地描绘少年司法的目标以及其中重大问题的应对,并通过对少年法院个世纪实践的阐明来照亮其第二个世纪实践的前程。集合这样一部卷册是否可行? 在约翰.D.和凯瑟琳.T.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及一批的少年司法专家的参与下,此冒险于1998年启动。这本集册便是其成果,它不仅是个人才智的典范之作,还是一大群学者的协作之功,为广大读者制作了一部浅显易懂的艺术级的精要之作。
《经济刑法的法益研究》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博士论文项目,书稿以《经济刑法的法益研究》为题,提出法益在经济刑法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系统梳理了法益理论在经济刑法领域的基础问题与具体展开,针对法益一元论和法益二元论两种不同的学理主张,详细分析了法益一元论与二元论的理论背景、理论主张,以及学术争论,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经济刑法中应当树立何种法益观,以及经济刑法法益的基本内涵、立场与功能对于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书选取了刑法学30个重要专题进行研讨,在“导论”部分对西方刑法学研究的经验和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宏观分析,以描述刑法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在接下来的诸章中,就刑法客观主义、罪刑法定、客观归责、法益侵害说、目的犯、放任、违法性认识、绑架罪、故意杀人罪、受贿罪等专题进行细致分析。在“代跋”中,对我国刑法学发展的知识形态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和导论的“宏大叙事”首尾对应。本书对于推进刑法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提升刑法学者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解释技巧都有积极意义。
本书摘录了作者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以来发表的40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中的部分内容,其目的并不是要回顾或展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的成绩,而是希望通过本书向读者表达一种刑法思想。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心理矫治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大多数做法是作者监心理矫治工作实践的总结。 希望这些做法与体会能为心理工作者提供一点启示,为促进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采用的关系分析的理论、方法打破了犯罪学讲究的沉闷。在研究范式篇,作者对犯罪学的概念、对象,方法、历史发展进行了独特的梳理。在犯罪关系篇,犯罪特性学,犯罪形态学,犯罪定义学以及犯罪规律学构成了——个全新的犯罪学体系。在社会反应篇,犯罪学回归到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被害预防等领域,使刑事规范学和犯罪事实学各自获得了新的意义。
我国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是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是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由于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在短时期内难以清除,反腐败斗争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依然严重;一些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违纪违法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社会领域、新兴经济领域案件和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作案有所增加,等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贪污贿赂案件的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复杂,办案难度明显增大。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前贪污贿赂犯罪中新情况、新特点、新形
在我国刑法中,法律拟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技术,但是对法律拟制是否具有正当性,如何适用尚未达成共识,为了正确理解法律拟制,确保法律拟制适用的统一是本书的选题背景。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将哲学、方法论以及实务问题融为一体,以法律拟制得以存在的正当性为基础,以法律拟制的规范构造为核心,回溯到法律拟制的构成要件之中,明确法律拟制的对象和适用范围,确立法律拟制定罪的具体适用规则,提出法律拟制规定之罪的量刑建议。本书为融合法学理论和实务问题的专业图书,适于理论研究工作者、法科学生以及实务工作者学习借鉴之用。
在你我的身边,刑法可能是你最常听到的法律了,可是,很难说究竟在所谓懂刑法,用刑法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了刑法。对刑法的理解不是简单地对法条的铭记在心,更包括了一种综合的社会的综合评价,是一种在情况下的社会正义的声张!刑法以社会为基础,各国的社会情况各不相同,中国的刑法要和中国的社会相结合,在理解社会的基础上,你才能懂得刑法制度,刑法规范决不能,也不可以是由某些人随意而造的,它的产生是经历了社会的检验,淘汰,保留而存留下来的符合社会正义的那部分!懂得刑法的社会性,你才能懂得刑法正义性,这也是当代对一个学习刑法,应用刑法者的一个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本书即从刑法的角度对法的社会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是我们学习刑法的精神的良师。
《古今之平:唐律与当代刑法》的最终目的是试图沟通当前法律史研究和部门法研究,使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更具有法学的实践品格,充分发掘传统刑法资源在新时代法制建设中的实际价值,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传统中寻找力量”的夙愿。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史学科同仁努力的方向,也应当是全体法律史学人共同努力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将继续努力推动类似于本次研讨会形式的各种学术活动,为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和中国传统刑事法律的研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本书尝试呈现缜密辩护逻辑的展开方式及其案例实务样态,从事实逻辑与法律逻辑出发,还原蕞为真实的刑事辩护实务,同时提炼刑事程序法律与实体刑法规则的理论要义。本书中的案例覆盖了故意伤害、走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非法经营、操纵证券市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单位行贿等司法实践中多发、常见、重要且在法律适用层面存在诸多争议的行为类型,相关辩护意见充分运用证据规则认定事实,深入阐释刑法原理,依法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期待为读者提供一种关于辩护逻辑的实践经验分享与刑事法律理论探索。
本书是《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惩治与防范丛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一册。书中针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的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力争对多数问题给予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司法处置对策,希望以此来减少职务犯罪惩治与防范中的定性不准与量刑不当情况,从而为打击职务犯罪、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环境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分上下两篇:上篇理论篇主要涉及环境刑法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环境犯罪的现状以及现行环境保护刑事立法的不足两个角度对环境保护刑事法律的完善进行了论证。下篇实务篇从具有典型性的个别案例切入,并结合我国环境刑事犯罪立法的规定,重点研究环境刑法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理论的源泉在于实践,理论的价值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准确诠释每个罪名的立法本意,才能进一步深化环境刑事法治建设。
法治中国需要保守的刑法理性与内敛的现代刑事政策立场,因而本书欲表达的核心立场观点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保守的实质刑法观与现代刑事政策立场。这也是本书取名《保守的实质刑法观与现代刑事政策立场》的缘由。 尽管本书对保守的实质刑法观之全貌尚未进行系统阐述,本书所收录的内容主要是笔者近年来在有关场合发表的学术讲座或者学术谈话的记录,经过适当加工整理而成(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内容属于首次公开发表)。但是应当说,本书所有论述都是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阐明保守的实质刑法观的,在学术立场和理论体系上保持了一致性。 本书研讨了广义刑事政策观与现代刑事政策立场,系统阐述了现代广义刑事政策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并以此检讨了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理论上存在的误读误解,以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现代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