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禁刑在近代以来成为各国刑罚体系的中心,矫正罪犯使其复归社会成为监狱行刑的主旨。但是监狱行刑以将罪犯隔离于正常社会的手段,去追求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却形成了手段与目标之间的深刻矛盾。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监禁刑的运行成本在不断增加,而其改造效能却令人失望。为缓解这一问题,在西方兴趣了行刑社会化思想,主张慎用监禁刑,尽可能把罪犯放到社会上接受矫正,同时弱化监狱的封闭性,使其尽可能接近于自己社会,并扩大社会力量对自顾不暇正事业的参与,以利于罪犯回归社会。 行刑社会化代表着行刑发展的国了趋向。在行刑社会化导向之下,推下我国的行刑改革,已大成势而趋。本书旨在对行刑社会化思想的内涵、价值及立论基础等作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并为这一思想在我国行刑实践的推行建言献策。本书除导论、结语之外
本书是《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惩治与防范丛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一册。书中针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的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力争对多数问题给予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司法处置对策,希望以此来减少职务犯罪惩治与防范中的定性不准与量刑不当情况,从而为打击职务犯罪、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是经典著作的再版。《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第一版2000年出版,在法学界很有影响,对于普及程序正义的理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年之后作者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全部围绕刑事诉讼法的经典格言展开。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面向社会再度普及法学常识: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用格言的形式讲述程序正义的理念,普及法学常识,穿插各种典故、寓言、经典案例,读来妙趣横生,不仅适合专业读者阅读,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中青年法学文库:刑法的精神与范畴(2003年修订版)》是一部以刑法精神和范畴为研究对象的刑法哲学论著。作者综合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语义分析的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我国刑法学界的共识话语,广泛地借鉴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紧密地结合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深入地探讨了个人自由、社会秩序、正义原则、功利目的等刑法精神(基本价值)的内容与意义,系统地阐述了犯罪、犯罪人、刑事责任、刑罚实体范畴(基本概念)和罪刑法定、罪刑相当、刑罚个别化、刑罚人道主义关系范畴(基本原则)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由此自然形成了一个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刑法哲学体系。
本书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子项目—人格刑法的结项成果。人格刑法课题的研究,既有前瞻性、前沿性,又富挑战性、风险性。本书运用学科交叉之研究方法,即融犯罪学、人格心理学、刑事政策学、刑法学、监狱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为一体,以及实证方法,即实地调查监狱犯人的人格状况,对人格刑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书提出了人格刑法是近代刑法观演进的结果,是21世纪的必然抉择的命题,认为犯罪人是刑事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犯罪危险性人格是犯罪人区别于正常人的本质特征。进而,依据实际调查的结果,对犯罪危险性人格的类型以及测量方法,进行了具体论述。本书在借鉴、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缩小犯罪圈、提高刑罚效能为基点,结合中国实际,对刑事法人格化,即如何将犯罪人格引入定罪、量刑、行刑机制,做了较为精
基于对刑事政策学作为一门“观察的科学”、“批判的科学”、“决策的科学”和“形而上的知识体系”的学科定位,梁根林对刑事政策问题的研究充分注意了实然审视和应然展望的逐步推进,应然展望又充分兼顾了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而使其设计的解决具体刑事政策问题的方案既积极又稳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梁根林关于死刑的存废、去留在本质上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的分析,不仅表明梁根林的刑事政策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思想深厚度,展现了其姻熟的学术驾御能力,而且使其对死刑的刑事政策分析具有丰厚宽广的学术信息,真正做到了思想深厚与信息宽广并茂。 “刑事政策研究系列”的出版,标志着梁根林在刑事政策研究上的成熟与自立,也足以使其在刑事政策领域树起一座学术的高峰。 梁根林对刑事政策研究从刑罚切人
基于对刑事政策作为一门“观察的科学”、“批判的科学”、“决策的科学”和“形而上的知识体识”的学科定位,梁根林对刑事政策问题的研究充分注意了实然审视和应然展望的逐步推进,应然展望又充分兼顾了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而使其设计的解决具体刑事政策问题的方案既积极又稳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梁根关于死刑的存废、去留在本质上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的分析,不仅表明梁根林的刑事政策研究到了相当的思想深厚度,展现了其娴熟的学术驾御能力,而且使其对死刑的刑事政策分析具有丰厚宽广的学术信息,真正做到了思想深厚与信息宽广并茂。 “刑事政策研究系列”的出版,标志着梁根林在刑事政策研究上的成熟与自立,也足以使其在刑事政策域树起一座学术的高峰。 梁根林对刑事政策研究从刑罚切入,进而扩展
《死刑的终结:英国废除死刑问题的历史考察》内容简介: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死刑就与人类相伴而生。至启蒙运动以来,随着人道主义和人权的日益彰显,这一状况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世界已有2/3的国家和地区废除了死刑。在这种情况下,废除死刑俨然已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浪潮,废除死刑问题也逐渐开始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
作为周娅的导师,也是其博士学位论文的读者,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人们对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认识越来越清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发挥短期自由刑的作用,克服其弊端的影响,寻找合适的替代方法,是刑法学界所关注的问题。 2.视野开阔,论证富有新意,方法科学,资料翔实丰富。作者广泛涉猎了相关学科论著,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短期自由刑本体论的研究具有的理论高度。对短期自由刑的价值基础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对其存在及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也为短期自由刑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3.文章观点鲜明,结构合理,论据充实、可靠,论证较为有力,文笔流畅。作者具有在理论上大胆创新、认真求知、积极探索的精神,力求使理论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表明作者具有坚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