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情况。淮海战役正式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我华东野战军以7个纵队的强大优势兵力在徐州附近的新安镇对黄百韬兵团实施包围,切断黄百韬兵团与李弥兵团等国民党军队的联系,实施重点打击,各个歼灭。结束的时间以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为标志。自古以来,中原大地就是中国兵家的必争之地。在解放战争的大决战中,中原地区也成为国共双方志在必得的主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打的第一仗,就是围攻我中原解放军李先念部。从此以后,中原大地上两军作战一直是此起彼伏,彼伏此起,战场越来越宽,规模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国共双方都有在调兵遣将,都有在筹划这场大战,最终以中共领导的军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中原解放战争纪实》是解放战争历史纪实丛书之一,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中原解放军,遵照我党中央、毛主席所提出的坚决与国民党、蒋介石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南征北战,逐鹿中原,进军西南,直至解放西藏的主要历史过程及重要历史事件。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全面地论述了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并且对党的新闻思想的知识框架与理论体系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概括和评价。它是我国本系统、全面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的理论专著,对于深入了解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具有重要学术和史料价值。
无政府主义对个人自由的敏感与其对启蒙主义人性论的接受密不可分。同样,无政府主义对国家合法性的质疑,也有相当部分是从人性论推导而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从汉代就已经片面发展起来的国家主义文化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的,这种中国传统的国家主义文化不但直接地政治权力,并且政治权力也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权力,它在异端思想上所花费的精力要远远大于它在国家各项事业上所花费的精力。 无政府主义的理论特征,使它有可能在文化领域扮演比其他政治理论更为重要的角色。它对一切压迫关系的和批判,对自由、平行、博爱等启蒙价值观的不懈追求和富于理想主义的人道精神,对于人文知识分子有着不言而喻的吸引力。
当今世界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功能性的城市系统,由不同等级和具有不同功能的城市所组成。全球范围内涌现出若干在空间权利上国家范围、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控制作用的全球城市。卡斯特(Castells)等人从全球流动空间的角度,把全球城市描述为世界范围内有直接影响力的节点和中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日益融合。城市逐渐成为城市区域,而区域也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区域。相应地,一种新型的概念性体系也随之产生,如全球城市和全球城市区域。 世界在过去的20多年发展中出现了诸多巨型城市区域。在发达国家,复兴的城市中心和新的地区节点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全球城市体系中层次的那些城市的空间区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口增长的很大比例将发生在巨型城市地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
2005年的世界,既定重大事件很多,天灾夹杂着人祸,突发事件频仍。将其放到冷战结束和“9·11”以来的历史大背景下观察,可见颇具阶段性与标志性意义,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冷战后甚至更长时期以来就已存在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等基本趋势不同程度地继续发展,其累积效应放大发酵,促使世界经历着日益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冷战后十几年的过渡时期伴随这种转型趋于终结,某种更具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也在国际体系的相对混沌状态中酝酿与生成。本书分大国篇、地区篇和专题篇三部分,收录了一些经典的研究报告,力图反映2005年形势发展所具有的某种“历史转变”之重要涵义。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掘《三十六计》的智慧价值、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笔者在参阅《三十六计》各种版本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著成此书。此书能指导你读懂《三十六计》的原文,带你追溯《三十六计》的计名由来,引你领会三十六计成功运用的典范。此书在“三十六计”的每条计中都加了注释、译文、计名由来和例释、点评。在做完上述一系列“导读”之后,又通过一则则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你在阅读中加深对《三十六计》的理解,提高谋略能力与学识水平;也使你在掩卷之后,发思古之幽情,激智慧之火花,继创新之鸿志,悟人生之真谛。
本书精选唐代最常见的几种基层文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全书共分七章。前五章分别探讨了校书郎、正字、县尉、参军、判司、巡官、推官和掌书记等若干种唐代基层文官,第六章则综合讨论这几种文官的共同课题,诸如俸钱、任期、办公时间与假期等,最后一章描绘出两幅唐代基层文官的“理念型”,可与史书所见真是唐史人物做比较。 本书虽为研究官制的专著,然征引了大量唐史人物作为例证,读来生动有趣,既可为研究唐代基层文官制度之工具书,又对理解唐代士人之仕宦生活大有助益。
西方是现代政治的发源地,民主政治学成为西方人所热衷的话题,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著作也多如牛毛。反观近代中国,政治学对中国学者们来说,却是如此陌生。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近代的学术名著,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又一个颠三倒四的模糊名词,而读者也该除了获得一些同样颠三倒四的名词外,鲜有所获。 如果说民主体制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历经沧桑,并屡次作为虚假的存在而欺骗着人民大众。那么,在近代中国,也毫不例外地使民主的欺骗性得以了最充分的表现。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整整齐齐地一起跨入了民主共和国,至于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和国,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机会来深思。但今天的我们,却有机会来体会他们当时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 本书是对二十世纪政治文化的反思。对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了笔者的一家之言,
本书中,何新先生以其固有的独特、新颖、敏锐、深刻的观点,提供了关于全球战略、全球格局、世界形势与发展趋势、大国关系以及中国的相应战略与对策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对“9·11”事件及其后的美国战略、台湾问题给予了大胆、独树一帜的诠释,读来具有醒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效,很具启发作用。
根据成员国之间的承诺关系属性,国际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成员国之间是否意图在相互之间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的本质区别。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国际机制,形成了多层级的国际防扩散体系:层级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属于正式机制;第二层级为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第三层级为防扩散安全倡议,属于非正式机制。为什么第二和第三层级的防扩散机制是非正式的制度形式?非正式的制度特征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书通过研究发现,非正式防扩散机制的形式选择并不是出于对共同问题取得解决效果的需要,而是层次和国际层次的激励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正式防扩散机制虽然在实践中表现出程度的有效性,但
从1949年到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整整50年的光辉历程。50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却是一个亘古未有的辉煌时代。 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文景、贞观、开元、康乾等盛世,然而,没有一个盛世勘与当今盛世相媲美。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完全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束缚,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全力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崭新的面貌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独立自主的世界强国。其变化之巨、发展之快、成就之大,令世人瞠目。因此,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理当为之欢呼、自豪、大庆特庆。 新中国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