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撰述的基础上,加上会战时的真实照片,深刻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时的情景,让我们记住68年前发生在上海的战争,让我们记住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灵。
《敖德萨档案》由弗雷德里克·福赛斯编著。 《敖德萨档案》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有组织地屠杀了包括600万犹太人在内的1400万平民。自由记者彼得·米勒偶然得到了一位的犹太老人的日记,于是开始调查和追击日记中的“里加屠夫”——党卫军上尉罗什曼。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米勒的行动竟然惊动了西方各种团体甚至国家谍报机构。一场惊险曲折的追捕与反追捕的较量展开,从中更揭露出一桩震惊世界的重大军火交易内幕。水落石出之际,我们不禁掩卷深思:这难道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吗?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这套“西学源流”丛书的选题大体比较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文学界对西文经典著作和经典作家的细读诠释,二是西文学界对西文文明史上某些重要问题之历史演变的辨析疏理,三是所谓“学科史”方面的研究,即对当代各种学科形成过程及其问题考察和反思,这套丛书没有一本会提供中国总是的现在答案,国为这些作者关注讨论的是西方本身的问题。 对培根早期著作《学问的进步》的一个文本细读性的诠释,旨在阐明“最为紧迫的一个现代问题”,即“技术问题”。尽管培根是现代事业的主要创立者,但他并没有深陷其中,理所当然地接受现代事业的观点,而是比后来的德国批判哲学更清楚其局限性和问题。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堪称虎狼之师的蒋介石王牌军在“二战”亚洲战场立下的赫赫战功及在内战中又没逃过共产党部队正义的恢恢战网,读者从中可以清晰看到孙立人,廖耀湘,邱清泉、陈诚、杜聿明、张灵甫……这些蒋介石亲信将领的鸿鹄之志,上升历程、军事韬略、个性魅力及人性弱点。
西方是现代政治的发源地,民主政治学成为西方人所热衷的话题,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著作也多如牛毛。反观近代中国,政治学对中国学者们来说,却是如此陌生。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近代的学术名著,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又一个颠三倒四的模糊名词,而读者也该除了获得一些同样颠三倒四的名词外,鲜有所获。 如果说民主体制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历经沧桑,并屡次作为虚假的存在而欺骗着人民大众。那么,在近代中国,也毫不例外地使民主的欺骗性得以了最充分的表现。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整整齐齐地一起跨入了民主共和国,至于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和国,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机会来深思。但今天的我们,却有机会来体会他们当时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 本书是对二十世纪政治文化的反思。对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了笔者的一家之言,
本书口述者王文正,参加了特别法庭对林、江集团主犯的审判,之后又作为审判上海“四人帮”余党的主审审判员之一,是同时参加了这两次重大审判的人。这位八旬老人,凭借其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和清晰的思维,回述了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前前后后的真实历史。 本书是本专题反映“四人帮”上海余党的罪行及审判过程的著作,既有大量一手历史资料,又以作家生动细腻的笔触写来,史料性与可读性兼具,同时配有大量历史照片,成为承载一段不平凡历史的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