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弗莱堡大学海德格尔讲席教授,君特 费格尔的《马丁 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是其成名作。该书以《存在与时间》为主要文本,认为海德格尔哲学可被归结为一种自由的现象学,其存在论的基本范畴,如此在的实存论结构、此在本真性和非本真性的划分、时间性等都可归结为自由问题的不同展现。费格尔教授这一独特的理论视角在尊重海德格尔哲学原意的同时,更能够展现出海德格尔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的联系,尤其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联性。
暂无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技术统治的世界,个体被定义为一个 可通约的占位符,就像仓库堆里的一块木材,计量单位前的一个数字,重要的不再是个体的可能、负责、意义,而是有一个随便谁占据那个位置。 本书提醒我们,这种技术构建的实在体系是一种偶然,我们总是有能力 社会背景的规定,调整自己的实在设定,哪怕历史说我们陷入了无力的困境。 本书为 广泛、 悲剧意义上的被历史和当下打败的人而写。不管我们处于怎样的历史情境,而且即便我们对自身在宏观尺度上改变力量平衡的能力 失望,总是可能赋予自己另一个实在,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世界中的存在体验。
是谁 我们的选择?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我们是自由的人,还是 纵的人偶?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自由意志导论,它向我们介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展现了关于自由意志的智慧交锋。 在本书中,凯恩教授围绕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否相容这一问题,通过展现两种不同立场的辩证角逐,描绘了一幅当代自由意志争论的全景图,详尽地介绍了当代的自由意志争论以及各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他引用经典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案例来切入和分析自由意志问题,使得这本书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尽情感受智慧火花的碰撞,享受头脑风暴的乐趣。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
本书是阿多诺在1958年开设的系列讲座中的一本,文稿 初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后经整理,被编入“阿多诺遗著”中。自1966年阿多诺代表作《否定的辩证法》出版以来,这部集行文晦涩和思想丰富于一身的著作就被列为哲学 的经典,而阿多诺早在1958年围绕辩证法展开的一系列讲座为我们理解该著作提供了极好的门径,《辩证法导论》即根据1958年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在《辩证法导论》中,阿多诺以自由和即兴的风格澄清了辩证思想的中心议题,例如“概念的运动”或者“特定的否定”和“辩证的矛盾”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内容虽与《否定的辩证法》和《黑格尔三论》相近,但它并不预设任何哲学传统知识,而且演讲风格较易被读者接受,可以作为《否定的辩证法》或者黑格尔著作的预备性读本。
叙述成功的科学故事是容易的, 但本书要说的是另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未知的而不是已知的故事, 一个关于不可能性的故事, 一个关于不可逾越的极限与障碍的故事。《科学的边界:关于不可能性的故事》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认知的极限,指出存在一些 终无法知晓、无法实现的事物。而正是这些“不可能”,界定了什么是科学。 本书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极限,还深入讨论了复杂性、不可计算性以及时间、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所带来的不可能性。书中还涉及 深层次的不可能性,例如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该定理证明了有些事情是无法证明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异的时代, 一个奇异的地方。当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自然界的复杂结构时, 我们将有希望发现 多深层次的结果, 而这些结果将限制我们的认知范围。
《意志哲学》是保罗·利科自觉建立自身思想体系的起点。原计划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意志的本质、意志的经验、意志的诗学。 终仅完成前两个部分,并以两卷三册进行出版,即《意愿与非意愿:意志哲学(卷一)》,《有限与有罪:意志哲学(卷二)》(含《可能犯错的人》《恶的象征》两册)。《可能犯错的人》是由错误的可能性这一概念规定的,这个概念可以把道德上的恶的可能性纳入人本身先天的素质之中。在这一分析里,展现出人 特有的对“缺陷”的经验。正是这种经验决定了哲学人本学赖以确立的基础。这样的人本学是由下述三个成分规定的: 初的肯定、存在的差异、人的中介。人就其现实性而言,是 初的肯定和存在的差异二者对立的结果。《恶的象征》综合运用现象学和释义学方法,描述了恶的原始象征系列以及成因,探讨了神话的动态联系及由此
1991年,布鲁诺?拉图尔说服米歇尔?塞尔进行了五场访谈,主题分别为“成长”“方法”“证明”“批评的终结”“智慧”,讲述塞尔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思考。塞尔以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著称,他的思想总是穿梭于不同时空、学科,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让许多读者在得到启发之余不免感到困惑。此书的一大目的即理清这些困惑,让读者 便捷地了解塞尔的思想。作为塞尔的入门读物,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战争对他(以及二战后法国思想界)的影响、 如何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他结合科学和人文学的思想主张和实践,以及他对卢克莱修、莱布尼茨、薇依、巴什拉等人的看法。拉图尔的读者则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其思想的众多师承线索,例如“拟客体”等重要概念的来源、塞尔对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影响等等。
《意义的逻辑》由 34 篇悖论系列构成,附有5篇论文,是德勒兹 重要的著作之一。德勒兹经由古代悖论与现代悖论确定意义与无意义的地位,探寻意义与无意义冲突的场所,探讨事件哲学与生成哲学、内在性平面与无器官身体、时间的神话构想、游戏等论题,其中涉及刘易斯?卡罗尔、安托南?阿尔托、马拉美、左拉、菲茨杰拉德、米歇尔?图尼埃等作家,斯多亚学派、塞涅卡、尼采、克罗索夫斯基等哲学家,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等精神分析学家。深度、高度和表面融入生命构成的复杂关系,而德勒兹摒弃深度,驳斥高度,他经由刘易斯?卡罗尔从文学维度征服表面,经由斯多亚学派从哲学维度征服表面,旨在诠释保尔?瓦雷里的名言:“ 深邃的是皮肤”。
尼采曾宣称自己是“欧洲的佛陀”,且终生对 抱有极大兴趣。虽然他遵循 思想,摧毁了被他当作双头错觉的存在与自我,但他认为自己所倡导的是对于随之而来的虚无主义危机的回应,而这与他的印度同行截然相反。在本书中,安托万·帕纳约蒂探究了尼采的见解与 哲学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他讨论了心理学模型和理论,这些模型和理论构成了所谓反对“伟大健康”的伦理的基础,并揭示了在尼采的酒神式生命肯定和 的生命否定之间,有天壤之别。作者主张用一种新颖的、合成的方式来应对挑战,建立一种站得住脚的后虚无主义伦理学。他的书会引起学生和学者对于尼采哲学和 思想的兴趣,也会吸引他们关注那些随着有神论的消亡而出现的形而上学的、存在主义的和伦理学的问题。
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 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 ,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 次启蒙运动 危险的新的启蒙运动。这里的虚无主义当然不是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识形态,如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反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反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等,而是后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是专注于虚无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构的意识形态,因为只有这种虚无主义才能逃离二元对立,从而逃离自身被指控为虚无主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