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M.怀特著的《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这意味着,虽然本书的写法使得读它的时候可以不同时读《逻辑哲学论》,但从本意上说,它是为阅读原著的读者而写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也能反过来参考。 《逻辑哲学论》是一部难读的文本,因此关于其正确解读就有了相当多的争议,而争议不但涉及特定段落的具体注疏,甚至关乎整本书所论述的主题。因此,无论哪位作者的著作,凡是论及《逻辑哲学论》之处,读者绝不可简单地听信其言,一定要拿作者的论述与原著文本对勘一番。这条告诫显然既适用于本书,又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谈及《逻辑哲学论》的著作。
《塔木德》被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之一,是真正的传世经典。犹太民族正是因为有《塔木德》这一精神支柱和智慧的指引,才得以在饱受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依然生存了下来,并获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本书根据《塔木德》介绍和阐述了犹太人在经商和处世上的智慧,并运用精练的语言,通过一个个富含寓意的故事,诠释了犹太民族智慧的博大精深,相信对读者们会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一两行,有的多至数十行。“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部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末代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而这部《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沉思录》原书为古希腊文,在很长的时间里以手抄本流传,1588年开始公开出版。译本很多,仅英译本就不下数十种,现行中译本多由英文转译而来。本版《沉思录》为翻译大家梁实秋在深入研究多个英译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社会就像一团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通过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而不是像傻瓜一样靠得太近,灼伤自己。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以13篇佳作展现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的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教育、道德、名誉等人生问题阐述了独到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书中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被英国评为拥有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一347年),西方思想传统奠基人之一,同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齐名。 柏拉图来自一个长期在雅典政界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但由于厌恶政治圈内的暴力和腐败,他拒绝沿循这一家族传统。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他的朋友兼老师)被判死刑,更让他感到失望和恶心。受苏格拉底对道德标准的性质的种种讨论的启发,柏拉图想到要用哲学,而不是政治,来治疗社会的各种弊病。这最后成为了他的一个基本而持久的信念,即除非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否则,社会的弊病永不息止。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目前的一个重要时刻。 柏拉图编著的《苏格拉底之死》收录的四篇对话录,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著。通过记述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柏拉图发展了他的哲学,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其通俗哲学——《大众哲学》影响深巨;《皙学与生活》是艾思奇所著的通俗皙学著作小册子之一,是艾老在上海参加编辑《读书生活》杂志时,为回答读者提问所撰文章的结集,旨在于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他却从“生话”入手,力图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又用这些道理来指导现实的生活,以使人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毛泽东予此书以盛赞:“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
福柯是一位如此复杂的思想家,而《规训与惩罚》的丰富性也只有通过多次的阅读才能够发现。从理论上说,安妮·施沃恩、史蒂芬·夏皮罗著的《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将有助于为那些《规训与惩罚》的未来读者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阐明这部著作的总体架构及其段落含义,它将帮助你迈出第一步。带着这样的意识,在阅读(和使用)《规训与惩罚》以及福柯的其他论著时,你将感到更加舒适和自信。我们的目标仅仅是通过忠实于福柯的实际文本而“推陈出新”。简而言之,这本指南应当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本书对自由意识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首先讨论了意识状态的强度,指出强度自身完全是质量性的;在讨论了个别意识状态之后,他研究了它们所构成的众多体及绵延等。
《哲学的贫困》不只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和《共产党宣言》一道,“可以作为研究《资本论》和现代其他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的入门”。 马克思通过批驳蒲鲁东经济学中的“构成价值论”和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决定性的东西”作了透彻而简洁的表述,初步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一生写作中花费时间最长、付出心血最多的一部著作,虽然尚未完成,但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时曾这样说:“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本书对《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以及新时代的现实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以期能为广大读者深入理解和研学这部著作有所帮助。
“为人类而工作”是马克思一生的理想和写照。本书通过截取不同的时间段,在勾勒马克思的童年时期、大学生活、爱情故事、学术研究、革命事业等等成长与奋斗历程的全貌中,深刻地展现了马克思作为“顶天立地的伟人”和“有血有肉的爱人”之间的辩证张力,形象地凸显了他作为“人间的普罗米修斯”那波澜壮阔的英雄人生。
《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游叙弗伦》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大约在公元前392年撰写的记述老师哲学思想的著作。今天,我们阅读这三篇著作的书,不由会想起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很为关注的9个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如: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关注现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和品格?如何向辩证法要智慧?怎样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发展有何深层次关联?如何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人、自然和社会有何内在关系?全书重在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并很终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精选和汇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著述,采用经过校订的新译文,并附有各种必要的参考资料,以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多层次需要。编译者力求在时代特色、学术质量和编排设计方面体现新的水准。文库包含三个系列:一是单行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独立成书的重要著作;二是专题选编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集中论述有关问题的短篇著作和论著节选;三是论述摘编本系列,辑录经典作家对有关专题的论述,按逻辑结构进行编排。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而全世界的宗教信徒却在不断增加,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是,占世界人口的60%多一点,现在增长到80%以上,这是怎么回事呢?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作出新的解释。
为什么物质主义无法带来幸福和快乐?《目标价值与主观幸福感:内在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从价观视角讨论物质主义的价基础及其影响。外在目标价(物质主义的价基础)把获得外部奖赏或社会赞许作为追求的目标,对这些目标的追求更多与外在设定的评价标准有关。与物质主义相对立的价基础称为内在目标价,它把自我发展和成长作为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能够促进个体的人和认知的成长与完善。 《目标价值与主观幸福感:内在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通过若干实证研究发现,内在目标价主要通过增强意义幸福感来提高整体的幸福水平,它提高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有更高的心身健康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反思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的紧迫性、内涵和途径,说明自我革命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当代化。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实践论》《矛盾论》导读》,在附原文的基础上,以经典原著的写作背景、成书过程、结构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为脉络,对《实践论》《矛盾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同时对其中暗含的哲理给予了充分扩展,突出当代价值与时代特色,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本书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作者的人生和思想经历,并概括了他所提倡的生活方向:节制无休止的欲望,自觉地选择简单,这是我们专享能中断与吃人的“全球化”的联系的办法。在此之后,我们才能重新把人和自然作为思考的重心,并重新赋予这个世界它原本的滋味和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