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介绍20世纪英美语言哲学史的普及读物。 所谓语言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语言的哲学。它关切语言的意义、指称、用法,以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等命题,但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探究来理解世界。 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所谓 语言转向 ,人们不再仅仅把语言当作哲学思考的工具,而是把它视为一种哲学研究的对象。由此,语言哲学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核心议题。 英美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以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言哲学的形成;二、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三、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牛津学派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四、以蒯因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实用主义的融合;五、以克里普克、塞尔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本书各章节即循此展
本书是语言哲学较晚期重要人物万德勒的一部代表著作。万德勒是早熟习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家之一,充分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手段来讨论语言哲学问题;本书鲜明地反映了万德勒的特点。这本书分为七章,章讨论语言学是否能帮助哲学,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从第二章到第七章,每一章考察一组语言现象,考察时借用了现代语言学的工具,得出的则是具有哲学意义的结论。这些考察本来曾作为论文陆续发表,作了些修改后此书。我们通过对语言现象的经验考察认识到一些规则,这是语言学家的工作。这些规则是约定的,因此是偶然的;但一旦认定这些规则,我们就可能获得某些基于这些规则的先天真理,而认识先天真理是哲学家的事情。
《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集中推出学术精品,集中展示学术成果的一个窗口,纳入《光明学术文库》出版规划体系。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评审委员会从申请出版资助的书稿中,遴选部分书稿给予全额资助,以“当代浙江学术文丛”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组织出版《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扶持学术精品,推进学术创新,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的重要探索。《文丛》将坚持学术标准,倡导学术规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断推出浙江学术的成果。
《语词的创造:霍布斯论语言、心智与政治》内容简介:长期以来,霍布斯所持有的的政治观点吸引了如此多的注意力,以至于完全遮蔽了其著作中有关语言、心智、推理、人格与团体构成等诸多方面的论述。佩迪特在《语词的创造》一书中力求展现霍布斯著作中的广泛主题,以批判性地形塑霍布斯的政治哲学。 在《语词的创造:霍布斯论语言、心智与政治》中,佩迪特宣称是霍布斯——而非卢梭等之后的思想家——开创了语言的发明这一主题。这一观念认为,语言是一项改变了人类心智的文化革新。在霍布斯的理论中,这种革新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得人类可以进行推理、使自己作为人来行事以及联合成团体,但它也使得人们开始为未来与自己相对于他人的地位而感到焦虑不安;它将人类带出了充满动物的安宁的伊甸园,使其进入到‘种无法避免冲突的牛活——即自
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运用动机理论,对来华长期进修生汉语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的具体案例,理论支撑稳妥,调查设计合理、完备,方法科学、缜密,是作者动机问题的研究一次实践。通过周密的调查与数据分析,展现了国籍、年龄、性别、汉语水平以及学习汉语时间长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均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特点,使用不同的策略,分别维持或促进其学习动机,提升汉语水平。
在整个20世纪,语言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时髦,但仅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些争议问题才开始获得高水平的解答。《当代语言哲学导论》是对语言哲学中的主要争议和理论的一个导引,特别专注于各种语言机制。具体阐述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唐奈兰关于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的区分、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和克里普克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概述了几种意义理论,如观念论、命题论、维特根斯坦的“使用”论、证实论,心理学理论等,探讨了语用学和言语行为、语义的语用学、隐涵关系等,并考察了有关隐喻的四种理论。
在拉里·希克曼等所著的《实用主义语言与政治哲学》中,利科的论文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探讨了作为隐喻理论基础的相似性如何产生意义以及隐喻的象征性环节。通过分析想象在隐喻语义学理论中的“看作”、整合图示性维度及作为“悬置”的作用,他主张想象不仅为分裂指称的特有“悬置”提供具体维度,而且为日常指称的断裂与再描写的可能性作出了贡献。与之相应,情感不但在否定隐喻认知意义的理论中发挥作用,而且还是隐喻互动理论的真正组成部分。
在拉里·希克曼等所著的《实用主义语言与政治哲学》中,利科的论文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探讨了作为隐喻理论基础的相似性如何产生意义以及隐喻的象征性环节。通过分析想象在隐喻语义学理论中的“看作”、整合图示性维度及作为“悬置”的作用,他主张想象不仅为分裂指称的特有“悬置”提供具体维度,而且为日常指称的断裂与再描写的可能性作出了贡献。与之相应,情感不但在否定隐喻认知意义的理论中发挥作用,而且还是隐喻互动理论的真正组成部分。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有关语言与哲学的思考,形式包括散文、学术随笔、演讲稿、访谈录、书评等,篇目包括:《为辩解进一言》《信号、句子与词》《如何说服别人放弃错误态度》《概念结构与事物结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谈博士生培养》《纠缠与疏朗: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无法还原的象》,等等。 这些文章均篇幅不大,语言也并非枯燥的学术用语,而多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心话”,均是作者在读书、演讲、对谈等日常学术和生活中,由某一问题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其中往往包含着作者对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学术观点、社会认识等的哲思,给人以启发。
我不想在此对我的译文作任何阐释。因为我的阐释是我的,而不是奥修的。更何况,如果我的翻译未能成功地传达出奥修的信息,那么翻译之外的阐释又于事何补呢?需要说明的是,《探寻》有10讲,而我事实上只译了9个章节,因为其中一讲是纯粹的静默,一个长长的Interlude。奥修对于人的影响决非仅靠言语完成,而是以其整个存在完成的。他那清明的心境,他的目光、他的姿势、他的微笑、他的声音、节奏乃至停顿,无不散发出一种神秘的,不可言喻的能量,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的空间。就象一棵在微风中散播着清芬的大树。奥修
本书主要探究的是意义构建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即连接心理空间的种种映现。本书指出,语言和思维组织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认知运作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其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书中关注的认知运作包括跨空间映现、可及和扩散原则、通过视角和焦点转换而进行的空间追踪、匹配、结构投射和概念整合等。同时,本书认为,语言并非是对这些运作的编码,而是在语境的作用下提供极少的线索和提示来唤起这些认知构建。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适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阅读参考。
本书作者的十一篇文集结而成此集,德里达运用解构的思想分析集中阐明了分延这一他自造的概念的内涵,它标志着一种奇特的运动,一种各自差异的运动—迂回、间隔、代表、分裂、失衡、距离—的纯粹统一。这些运动表达了
我不想在此对我的译文作任何阐释。因为我的阐释是我的,而不是奥修的。更何况,如果我的翻译未能成功地传达出奥修的信息,那么翻译之外的阐释又于事何补呢?需要说明的是,《探寻》有10讲,而我事实上只译了9个章节,因为其中一讲是纯粹的静默,一个长长的Interlude。奥修对于人的影响决非仅靠言语完成,而是以其整个存在完成的。他那清明的心境,他的目光、他的姿势、他的微笑、他的声音、节奏乃至停顿,无不散发出一种神秘的,不可言喻的能量,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的空间。就象一棵在微风中散播着清芬的大树。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