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学启蒙经典”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包括:《诗经》、《孝经》、《忠经》、《易经》的节选本,配以拼音、注释和译文。 对于古代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要与时俱进。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但有些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意义,要分清两者的界限,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真加以引导和区分,既要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同时又要避免其糟粕扭曲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物,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版本,在内容、文字、注音、注解等方面良莠不齐。青岛出版社组织专业人员精心编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孝经》等14部经典,按类分别
本书是作者近十几年对儒学思考的一点结果。取各为《教化的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尝试从“教化”的角度,对作为“哲学”的儒学思想做出自己的诠释,以凸显其异于西方哲学的独特的思想内涵。 上世纪初以来,中国学术研究引入西方学院化的学术规范,儒家思想学术的研究也基本上被纳入“中国哲学”这一思想框架。不过,近年儒学的研究渐次呈现出一种学术转向的趋势。这个转向,乃表现为对儒学之“教化”意义的关注。 儒学有自己的义理之学和哲理的系统,称其为“哲学”,毫无问题。但是,儒学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却与西方的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儒家以六艺为教,但很显然,它的着重点不在理论和知识。
本书侧重于收录梁启超对于儒家哲学方面的内容,并以儒家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和儒教这三个方面,将所收录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分类,这样的分类主要是基于梁启超对于儒家哲学论述的重点和编者对于儒学的理解在内。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试图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较为系统全面地讲解中国古代的修身养性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主体,兼顾佛、道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作者将儒家几千年来特别是从孔孟到宋明时期所发展起来的的修身智慧,分成“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等九个范畴,对它们的基本含义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儒教是不是宗教?它又具备什么性质?宗教是西方输入的,还是中国固有的?这些是哲学宗教界争论多年的问题。作为宗教的材料支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李申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采掇大量原始材料,编撰出这套《儒教资料类编》,以揭示儒教的存在,有弄清历历本貌,进而正确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颇具开创性。 本书为大型资料汇编丛书《儒教资料类编》之第一辑。主要辑录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有关儒教、孔教、圣教、三教的资料,来说明儒教的性质。并附录有关称宗教和论述神道设教的材料,以期说明宗教是我国固有的概念。
天道观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儒教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什么是天道?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著作,都认为天道就是自然规律。由石磊编写的《儒教天道观》第九辑将通过文献资料向当代的读者说明,中国古代的天道,就是天之道,上天之道。而天或上天,就是儒教的至上神。因此,天道,就是天或上天的处事方式。由于天是世界的主宰,所以天的处事方式就是人处事方式的榜样。人道本于天道,是中国古代的基本观念。天道的实际内容,就是那些自然现象。比如日月星辰的运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等等。这些在现代人眼里不过仅仅是自然现象的事件,在中国古人那里,则是上天向人指示吉凶的行事方式。“人道本于天道”,是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而所谓“本于”,也就是要按照天的意志行事。本辑的内容,包括从儒经开始,到明清时代有代表性
儒教是不是宗教?它又具备什么性质?宗教是西方输入的,还是中国固有的?这些是哲学宗教界争论多年的问题。作为宗教的材料支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李申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采掇大量原始材料,编撰出这套《儒教资料类编》,以揭示儒教的存在,有弄清历历本貌,进而正确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颇具开创性。 本书为大型资料汇编丛书《儒教资料类编》之第二辑。主要通过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大量资料,告诉读者“圣经”这个概念并非只指《新旧约全书》,其实在我国古代,“圣经”这个概念已广泛地被人们使用,而其内容,指的是儒经。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儒教是不是宗教,会有一定帮助。
本丛书设计了30个左右的题目,每个题目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字数控制在30万字左右。采用繁体,进行简略的标点(一般只用句、逗和书名号)。数据一般取自《四库全书》系统,并按《四库全书》顺序编排,某些部分会有些许调整。根据研究情况和实际需要,加或长或短的研究性说明或导言。主要供给学术界和爱好传统文化的人们使用。由于编纂力量有限,每年争取出版二三本或三五本。下面公布的题目(见附录),仅仅是初步设想。随着研究的开展,可能会有变动,但不会有大的本质性的改变。 任何研究实际上都是为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因而都是一种现实的反映。本丛书所设计的题目,自然也与当前人们对儒教的认识状况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