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 道德伦理 与 事功伦理 之争。 明道谊而计功利 ,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 责任伦理 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朱熹、陈亮间的 道德与事功 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 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最生动、最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
本书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这部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本书每章包括四部分:《论语》原文、注释、语译和讲析。原文部分,采用权威底本,准确无误;注释部分,注重会通,以简驭繁,解释清晰而明确;语译部分,尽量切合古人语言特点,十分注意气氛与语言力度,力争兼顾达意与传神;讲析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也最有特色,作者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阅历,多有新见。作者试图融汇文史,打通古今,使人阅读古籍,思索生命。本书语言朴素生动,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辜鸿铭论语心得》 在西风东渐潮流盛行的晚晴民国,从物质到文化,几乎都崇尚西方的舶来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位被后世称为“清末怪杰”的老者,凭借一己之力,向西方热情地推荐、宣传中国的文化,他就是辜鸿铭。在当时的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在中国古代各大家和各思想流派中,辜鸿铭先生最为推崇孔子和儒家。辜鸿铭先生认为,《论语》就是中国的“《》”,是最能展现中国文人价值观和最值得向西方推荐的经典。在这个背景下,辜鸿铭先生以西方人能够理解的人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参考对象,用英语翻译了《论语》,对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意义深远。同时,辜鸿铭先生见解独特,对孔子和儒家思想赋予新的理解,对国人来说,也大有启发,值得阅读。
(习近平曲阜孔府考察时,翻阅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之《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宝贵资料,曾被视为王肃伪作,现学术界正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孔子家语通解》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古籍今注今译系列:诗经今注今译》诗是当时作者灵感的流露,语短而意味深长,含蓄而旨在言外,以我们两三千年以后的人去捉摸两三千年以前的人的飘忽迷离的灵感,谁敢说自己所刻意以求的就恰好是当时作者灵感的?作者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对诗经做了严谨的注译。
本书是作者从三十多年公开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36篇文章汇编而成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前诸子时代思想研究”“易学研究”“儒学研究” “道家哲学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石峻先生与中国哲学”六大方面,注重对新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新方法的运用,主体内容主要集中在《周易》和儒、道两家,即主要集中在经学和子学两个方面,不仅对殷周之际及西周初年的思想、《周易》经传、现代易学进行诠释和探讨,而且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子与儒家、经学及儒学的复兴、老子与道家等进行阐释、剖析和展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前沿性,是一部有分量、有新见的论著。
本书从儒学历程、儒学关键词、儒学与当代社会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中国儒学讲义。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地位,影响世道人心。本书名为《四书道贯》,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文化大师陈立夫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