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融合了尼采的毕生哲思精华,充满了对人生追求进步独立的热烈思考和探索,包含积极的智慧,不乏人性的锦囊,渗透着哲理思辨,喷薄着诗人激情,引导人们走向精神的高贵,激发自强不息的斗志,书中的超越观念也重新审视了成功和幸福的定义, 给日后产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这部著作一直鼓动着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和需求。如此,我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 。
自从《次第花开》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了解希阿荣博堪布,并通过短信、微博、邮件等方式向堪布提出各种在生活及佛法修行上的疑问,希望得到指导。这些问题在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 《透过佛法看世界》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在媒体采访或通过菩提洲网站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又作了修改和调整,问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辑和第二辑主要阐述佛法能带给人们什么利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三辑中,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则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针对已经开始修持佛法的人进行作答,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是将中国佛教传统心灵体验与现代精神分析对深层心理的研究进行对比、沟通的一种尝试,着重讨论了无意识、性、语言、自我等基本问题,并对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
《心灯录》是继《其心无住》之后,万行于2012至2014三年中与弟子们打坐共修时所作的开示。也是万行在经过七年山洞闭关,离世隐修,与十余年建寺安僧的入世修行之后,点点滴滴的感悟。在建寺安僧的过程中,万行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的体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过自我的过程。离世隐修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心灯录》的每一次开示犹如一盏心灯,句句真切,都是万行对弟子与信徒们情真意切的叮咛、警策与鼓励,希望帮助他们破除心中的无明晦暗,打开心中缠缚的心结,去掉烦恼障碍,开启心性的智慧与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看到人生的希望与美好,从而走上自在的解脱之道。
陈清春著的《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由六部分构成,除导论外,其他内容根据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原理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思想逻辑结构分为五章十八节。 导论部分是本书主要哲学观点的具体论证与说明;章围绕“心外无物”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第二章围绕“心外无理”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原理论,即价值原理与实践原理;第三章围绕“心之本体”观念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第四章以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史为线索梳理、分析并诠释其道德哲学的的工夫论;第五章围绕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类型理论分析与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圣人的人格论和境界论。 本书将现象学方法全面运用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研究,在借鉴与改造现象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是舍勒的价值感受理论,亦即
《六祖坛经》记载了一位觉悟者的开示,惠能觉悟了本来具足的佛性,释迦牟尼在觉悟之后,感叹原来众生都有这个佛性。对不再满足于富华人生、发愿了生死的修行者来说,这是直指人心、言下顿悟的教法。 众生皆有佛性,只是无知而已。认知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放下无知。如同点灯照明,原有黑暗并非躲别处,黑暗只是没有灯光的状态。
《心经告诉我》为妙华近两年中三次开示的结集,其中有《心经》及《善生经》的讲记,还有一次对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MBA学员的专题讲座。以其一贯对般若的体证和对现实的洞察,将佛法的深刻智慧以生动简明的语言阐释出来,既不失高度,又不失现实针对性,相信能给广大读者以启发。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马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思想家。他是有名的“帝王哲学家”,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他也算是一个少见的贤君。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向往和平,却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才干。这本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可称为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禅与悟(纪念版)》讲述了禅宗的悟,或是不假阶梯,一触即悟,或是苦参实究,突然自发。禅的思想是空灵、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怎么、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飞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禅的目的是教人:学着将现实世界的八热地狱,转变为清凉国土的七宝莲池;试着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三业,转化为自利利他的
《吐蕃时期藏译汉传佛典 对堪与研究/汉臧佛学研究丛书》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古时代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代表性经典《善恶因果经》。通过对该经藏文经录的研究,可大致确定其藏文译本的源流。在8-9世纪之交,《善恶因果经》或经吐蕃译师释迦光之手,在吐蕃本部(拉萨/桑耶)被首次译为藏文;及至9世纪前半叶,复经吐蕃译师法成之手,在河陇一带(沙州/甘州)被重新译为藏文。这两种藏文译本皆完整地见存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经考证乃知源自同一汉文文本系统。基于对该经的对勘与研究,可知法成的后出译本或曾参用过释迦光的早先译本,敦煌所出此经藏文残本5件,均属法成译本系统。
《李叔同说佛(彩色图文本)》的作者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这是我们常人无法领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时下的书籍,大多只是供人匆匆一览,禁得起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经典屈指可数。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其间还配有弘一大师亲笔手书的格言,并有其学生丰子恺的插画,与星云法师的评注一起合璧。 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的佛学心得,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印光认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本书于印光近两百万字的《文钞》中,精选近40篇演讲、开示、问答等,集中呈现其关于净宗念佛之思想,如生真信,发切愿,专持佛号,都摄六根等,对严持净戒、发菩提心、各尽其分、去人我之见、因果、往生等具体问题亦有详细解说,旨在廓清种种认识之误区,树立念佛的正念。 印光著的《印光讲演录(净心念佛)/近代高僧讲演录》编选说明、印光自述、印光年谱简编部分有助于大家从整体上理解印光的生平与思想全貌。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自执笔,首度向公众讲述自己与少林的深厚缘分。解读对当下少林寺及佛教生存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描绘他心中的少林。全彩印刷,近300幅珍贵图片,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少林文化,感知几代少林僧人为了传承少林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找寻出释永信的心路历程,对释永信及少林寺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了解。少林寺始建于北魏,迄今已1500多年,既是佛教重庙、禅宗祖庭,又是武学圣地;如今,少林寺更是走出国门,名播海外,“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中华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媒体的断章取义、坊间的各种传闻使得少林寺处在舆论漩涡之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更是饱受争议。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 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 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