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写作于二战期间,源自罗素在美国费城的一系列哲学史讲座。全书共分三卷,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本书中,罗素从一位哲学家的视角,完整地展现出他对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理解,其中既包括对重要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讲述,也包含罗素本人对这些思想的批判。 本书将罗素原著七十万字的内容凝练为不到二十万字,既保留了原著中重要的思想观点与分析论证,也更贴合当下读者快速掌握、理解经典的阅读习惯,便于读者从多方面把握本书的精彩内容。
疯狂是行为的反常、情绪的波动、思维的混乱;疯狂是无法自控的挣扎、难以预测的危险;疯狂是迫切需要被隔离、被救治的精神疾病;......长久以来,人们将疯狂视为一种例外,认为那只是少数“非正常人”面临的困境。然而,在《什么是疯狂?》中,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借由丰富的案例,提出了新的观点:疯狂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它并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而是我们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疯狂也并不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情感爆发,相反,它往往与正常生活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而这些“安静的疯狂”背后,则潜藏着个体自我修复的尝试。在疯狂与文明之间,学会直面内心无声的风暴,才是每个人必修的心理课。
本书 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 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 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 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 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 , 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 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 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
这是一本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来印证佛学观点,进而帮助人们发现 真实的自我、收获人生大智慧的哲学类书籍。本书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家、 百位 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赖特多年研究与实践所成,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关于人类的5大认知真相:(1)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苦);(2)快乐和烦恼都是“感觉”(非我);(3)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无我);(4)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空);(5)我们能够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冥想)。并教会我们通过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 智慧, 幸福。
伯特兰 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示了西方哲学的演变过程,并对其精髓进行了深刻剖析。 从古希腊到20世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再到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系统梳理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指出古希腊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提供了经典范式。 罗素以其清晰严谨的风格,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和辩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使得哲学对于非专业的普通读者也变得可接近。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获得对西方哲学的内核有基本了解,并认识到哲学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罗素认为,理性与批判性思维是哲学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了解西方思想的窗口,更是理解和借鉴西方智慧以应对现
本书是一部深刻揭示学术界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作品,探讨了学术界的社会结构和学者的社会位置,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人的职业生涯。布迪厄认为,学术界并非一个纯粹的知识和真理追求的领域,而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社会场域。学者们在其中争夺资源、地位和认可,而这些争夺往往受到他们的出身背景、教育背景和个人关系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作者还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学术界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学术界的层级和分布反映了 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结构。他强调,要理解学术界的运作,就必须 表面的学术成果,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力量和文化资本的运作机制。本书揭示了学术界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为理解 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
《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是德国 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书中突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创造性地提出轴心期理论,他宏观对历史进行分期,认为人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科学技术时代。其中史前文明、古代文明为 间歇期,公元前800到公元200年为轴心期,而他强调轴心期的重要性,提出每一次人类历史的飞跃都要回顾轴心期即复兴。
本书正文部分构想了一个“被限定的马克思”,并将其安置在20世纪政治哲学视域下与罗尔斯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展现二者在分配原则、人的观念、政治态度和证成等重要问题上的异同之处。作者力图表明:1.“被限定的马克思”将或多或少认同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2.人的观念是证成的落脚点,对人的观念的证成离不开反思平衡。 作为附录的三篇论文可视为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阐释。《公民友谊的两种类型》意在论证源自1844年的马克思的友谊观念比源自康德传统的友谊观念 具吸引力和可行性;《两个马克思式论题——异化劳动与关联性命题》试图引入规范性立场来阐释异化和 等问题;《青年马克思和中年罗尔斯》则力图表明罗尔斯那里可能隐含一种异化观,该观念与青年马克思异化观的分歧在于对“尊重”和“关切”这两种政治态度的不同侧重。
本书是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作者斯特恩是黑格尔研究领域的专家,书中对《精神现象学》,尤其是黑格尔思想的辩证特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从客体、主体、理性、精神、 等多个角度深入黑格尔思想。除了《精神现象学》全书的导论式概览外,本书在每章结尾写有内容概览和延展阅读书目,并介绍了《精神现象学》的成书经历和接受史,等等。本书逻辑流畅、语言扼要,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扫去了笼罩在黑格尔该著上的雾霭,启迪和激励着读者有勇气走进黑格尔的这部巨著。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简介“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 哲学的沉思》《精神现象学》《恐惧与颤栗》《笛卡尔式的沉思
维特根斯坦,这位天才之典范、20世纪大哲学家,读哲学,谁没有读过他呢?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讲解维特根斯坦的10堂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全书共十讲, 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斯坦重要思想与主要命题,如“语言图画说”“语言和世界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私人语言的问题” “驳斥罗素的‘归纳原则’”“知识和确定性”等。这些在学界曾引起较大争议、一度成为研究热点的话题,透过如此清晰的讲解,让读者能够多面了解维特根斯坦,一并解除对维特根斯坦的疑难。
\\\\\\\\\\\\\\\\\\\\\\\\\\\\\\\"【内容简介】:1957年春天,荣格已经81岁了。他接受了邀请来讲述自己的一生。在此期间,他照旧不断地与同事兼朋友阿妮拉?贾菲交流,并委托她把这些谈话记录成文本。他不停地修改本书,直到1961年6月6日去世前不久。 荣格说:“我的一生是一段无意识充分发挥的故事……”这些记录他珍贵思想旅程的诚挚文字,描写了他终生无止尽的困惑、疑虑与沮丧,呈现出一部深具思想史意义的独特自传。“生命就像以根茎来延续生命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深藏于根茎的;露出地面的那部分生命只能延续一个夏季,随后便走向凋谢。然而,我从未失去的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它持续地在永恒的流动中生存;我的梦境、各种幻觉犹如火红的岩浆,使得我欲加工的生命在其中被赋予了形状。”\\\\\\\\\\\\\\\\\\\\\\\\\\\\\\\"
索伦 克尔凯郭尔(1813 1855),丹麦哲学家,被誉为 存在主义之父 ,是19世纪最富有激情,也最难以理解的哲学家之一。他生活在丹麦黄金时代,一生笔耕不辍,用极为流畅的文字撰写了大量反思基督教精神,分析爱与苦难、勇气与忧惧的作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不停地思考生命本身,强调 单个的人 的精神生活以及每一个人的 内在性 。直到生命尽头,他都在追问那个关于 存在 的问题:如何在世上做一个人。 英国哲学家和传记作家克莱尔 卡莱尔这部充满新意、令人感动的传记,尽可能地从克尔凯郭尔本人的视角描绘了他非凡的一生,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 基督教世界的苏格拉底 的生活 如他所说,在这向前活的生命中,我们却只能向后去理解它。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自身分成意识和身体两个部分,并且认为意识总是人的决定性要素,身体不过是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一个令人烦恼的障碍。如果说,真的存在着一个身体和意识对立的哲学叙事,那么,尼采扭断了这个叙事线索。是他首先明确地提出了对“灵魂假设”的拒 ,他的口号是:一切从身体出发。 尼采将人看作一个身体的存在物,生命是一个充满活跃之力的物质化身体。尼采的哲学正是从身体、生命和力(权力意志)出发的哲学,就是要为这样的身体和生命恢复声誉,就是要进行一场颠倒的价值重估,为自然、偶然性、差异性和感性正名。 尼采从身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一切,将历史、艺术和理性都作为身体弃取的动态产物。真理和知识是身体的解释产品,它们不再从意识中产生,而是产生于身体的快感或者疼痛、欢乐或者苦楚、笑声或者眼泪,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