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自我对话性质的小书,一些关于生死、自然、烦恼、自我、他者的洞察和思考,很多随性、审慎而又睿智的语言,让你回归内心的城堡。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讲述了: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 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 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 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 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本书原版出自巴黎艾利普斯出版社的 爱哲学家 系列,宗旨为介绍 我们传统的经典 。作者夏尔 拉蒙既是德里达的学生,也是研究德里达哲学的专家。本书延续了他自21世纪以来有关德里达的系列研究,包括《德里达词汇》《德里达:论解构》等。 本书包含两个关键内容。第一,全书以德里达的语言主题为论述对象,讨论其作为 书写哲学 的面貌及特征,具有逻辑性与基础性。结论章也不忘向政治伦理领域敞开。第二,作者怀有将德里达作为 经典哲学家 来介绍的愿望,因为德里达的 理性批判 一直是最 经典 哲学的一部分。作者的巧妙论证还表明,德里达思想的破坏性潜能和先锋性乃是构筑这一经典的底色。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常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哲学思考录,要思考大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本书为 汉译作品中关于梅洛 - 庞蒂思想整体性、导论性研究填补空白之作,是对梅洛 - 庞蒂现象学的一次梳理。作者围绕梅洛 - 庞蒂思想的几大核心问题,结合哲学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受德国现象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神经病学、自然科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影响和启发,展示梅洛 - 庞蒂思想诞生的历史语境,以及他对当时不同哲学流派的批判与借鉴、对 中间之路 的辗转探索。 本书可作为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与艺术批评等专业人员研究梅洛 - 庞蒂思想的导读作品,也可成为国内人文学科爱好者了解法国现象学的入门读物。
五卷本《冷记忆》时间跨度长达四分之一世纪 (1980 2004)。既为我们展示了让 波德里亚这位 法国后现代哲学领军人物 的思想发展轨迹。也成为对西方社会现实的绝佳注解。 正如灰尘是所有浮雕受侵蚀生成的东西,现实是所有制度衰落后遗留下来的东西。 过去,虚拟的创造物从无意识中显露,如今它们从数码计算中突然涌现。我们不再是它们想象的戏剧。梦的功能消失在屏幕的删改版里,有点像在语言中幸存的只有应酬功能,或者像在目光中幸存的只有观察功能。 人们可以抚摸一个梦,就像抚摸一只家猫。人们却不能抚摸现实,它就像只野猫。 我们仅仅换了个频道就从假过渡到了真。我们换个比例尺,就从善过渡到了恶。我们换个光亮度,就从崇高过渡到了平凡。我们在不知晓中,就从生过渡到了死。 本书是《冷记忆》第五部,时间跨度为2000- 2004年。
接受法国记者帕蒂的深度访谈,让·鲍德里亚涉及了广泛的话题,包括福山和他的理论;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和普遍性;种族民族主义的回归;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否定大屠杀;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虚无主义与启示录,写作实践;虚拟现实;西方和东方;牺牲和忏悔文化;人权和公民,法国知识分子与参与;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社会和社会排斥;解放;死亡,暴力和恋尸癖现实;幻觉和媒介;生活所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性。鲍德里亚的回答跨越政治、哲学和文化,既诙谐又犀利,对于陌生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易于理解的介绍;对于评论者来说,这是一个对他理论立场的引人入胜的澄清。
齐奥朗是一位奇特的作者,数十年来,全世界好几个代的文艺青年,在自己最私密的神圣空间里,藉由他的眼睛,重新看待身处的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意义,或是为什么没有意义。《解体概要》是齐奥朗第一部法文作品,于一九四九年发表,随即获颁Rivarol奖(针对以法文写作的非法裔作家)。不久就由他的朋友,诗人策兰翻译成德语。从此之后,齐奥朗拒领各种奖项。 本书是法文世界里首次正面提出“解构”一词,并以其为核心多侧面展开清醒的分析。齐奥朗表现的清醒,源自于他长达七年的失眠。由于失眠者面临的,是对存在、对自我的虚构的质疑。
让 波德里亚被誉为我们时代ZUI重要ZUI有煽动性的作家。他被认为是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左翼孤独的神枪突击手,他也被称为是关于诱惑或关于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哲学家。在《美国》和《冷记忆1》之后,本书是超现实领域里一个个人系列纪录里的第三部。异质、非凡,具有才气逼人的原创性,波德里亚在本书中广泛撒网,在进行自传式回忆的同时,也结合了对于美国、文化产业危机、小说/理论新观念,以及对于后现代 口头 乱伦的进一步思考。波德里亚把哲学写作与诗意写作融合为一,再次以富有洞见的迷人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现实的注解。
《在 望之巅》是二十世纪 哲学家E.M.齐奥朗的初试啼声之作,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 《在 望之巅》既是齐奥朗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 受欢迎的作品,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