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主要介绍了几组关键的概念: 劳动力与资本家的关系: 劳动过程。被视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提示了两种特殊的现象。 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也就在资本家的管理下劳动。资本家会注意,使劳动能顺当地动作,生产手段能在合目的的方法上被使用,还使原料不浪费,使劳动工具节省,使其磨损以劳动过程所必要的使用程度为限。 生产物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产者(劳动者)的所有物。资本家支付劳动力每日的价值。在这一日内,它的使用权就像其他各种商品使用权一样,是属于他。商品的使用权,为商品购买者所有。劳动力的所有者,在提供自己的劳动时,实际也只提供他所售卖的使用价值。从他走进资本家工厂那时候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从而,它的使用(即劳动),即属于资本家。从资本家的观点看
本书为马舍雷对斯宾诺莎哲学话语研究的力作,不仅就斯宾诺莎本人的哲学基本结构进行了明白、确切的解析,更为重要的是,探究了霍布斯、帕斯卡尔、孔狄亚克、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阿多诺、福柯、德勒兹和奈格里等 节点 式大哲学家们同斯宾诺莎理论难题性的内在关系,堪称一部以斯宾诺莎为中心的思想史,对当代重启对斯宾诺莎哲学唯物主义的思考意义重大。
本书为齐泽克纪念黑格尔诞辰250周年而作,其取径方式颇为独特。正如书的标题《连线大脑里的黑格尔》所示,齐泽克以黑格尔的哲学之 眼 来反思连线大脑,对于人的精神过程直接与数码机器相联通这一设想展开哲学分析。他探究了连线大脑效果与正在崛起的奇点概念,并在连线大脑如何影响人的经验这一问题与人类个体的自由地位问题之间往复考察,直面了下述难题:如果机器可以解读、实施、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人类精神、主体性以及 生而为人 的真正本质将面临何种挑战。最终,齐泽克使黑格尔的思想与我们当下正在展开而前景未明的世界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展示出为何黑格尔比起其他一些理论家来说是更为有趣而深刻并且值得信赖,为何21世纪必将是属于黑格尔的世纪。
本书收录了柄谷行人在1986年至1988年连载于《群像》杂志上的 探究 。继《探究(一)》中对 唯我论 和抽象的普遍性进行批判后,柄谷行人在《探究(二)》中着重考察了 独特性 的问题。从这一主题的选择上,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柄谷行人对于黑格尔的批判态度。 通过专名问题和 作为单一性的个体 的问题的语言学和哲学讨论,柄谷行人全面批判了从黑格尔到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代西方哲学传统中 个体(特殊性) 与 类型(一般性) 的认识框架,试图重新回到康德的所谓 超越论式的自我 并从中引导出关于 独特性 的理解。这一问题线索延续了《探究(一)》中关于 他者 和 外部 的考察,并进一步将这些问题和政治哲学的一系列主题 如契约论、民族国家、市场等等 联系起来。 无论是为了明确柄谷行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立场,还是为了追踪其思想转变
自资本家和劳动者出现在世界以来,没有别的书比我们当前这本书还对于劳动者更重要了。我们今日的社会体系全部,是建筑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一个轴心上。对于这种关系,这里还是第一次的科学的说明。这个说明的根本性和透辟性,只有一个德国人能够有的。欧文、圣西门、傅里叶之流的著作,是有价值的,但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范围,却是到一个德国人手里,方才把那待要攀登的高点一览无遗地、明白地陈列出来,像许多小山,罗列在一个立在最高点的观察者面前一样。 恩格斯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 皮埃尔 马舍雷 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份、揭示其当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由以阿尔都塞、马舍雷、巴利巴尔、奈格里、德勒兹等批判思想家的持续解读和阐释,斯宾诺莎哲学的革命性已成为当代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理论问题之一。
.《高岛易断》是日本“易圣”高岛吞象一生智慧的结晶。书中收录了高岛氏亲断的近百多个占例,内容涉及日本军政大事、 关系等,其中有些还曾上呈至日本天皇、内阁 大臣等。 我国学者孙正治、孙奥麟以弘扬易学为己任,历经多年,始完成对《高岛易断》的点校、今译工作,不仅保留原书精髓,且对书中涉及的重大事件加注予以说明,对于研究《 》在日本的流布应用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差异与重复》既是德勒兹 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 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 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 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 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 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 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本书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 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 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交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 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 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