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本书由多个篇章构成,双栏设计,双色印刷,每个篇章设置多个栏目。主题概述对各个时期历史的哲学发展概况进行简要描述,使读者对哲学发展线索有所了解。主体内容为哲学故事,选取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史事和人物,用讲故事的形式予以阐释,力图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心灵宇宙、精彩的理论探索,以及它们所处中国哲学的关节点。相关链接和小常识,介绍相关的概念、命题、典籍等知识,扼要说明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和学说,提供观察中国先哲精神风貌的独特视角。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将哲人的活动、重大的哲学事件、重要的理论成果展示出来,以帮助读者寻求中国哲学演进的历史轨迹。各栏目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有机连为一体,凸显点、线、面、体相结合的立体性特点。
印顺(1906—2005),当代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佛学院。 这本《平凡的一生(重订本)》是“印顺佛学著作系列”之一。 《平凡的一生(重订本)》即以2005年正闻版《平凡的一生》(重订本)为底本。为了让一般读者便捷地了解印顺的学思生涯,正文后附有“印顺著作年表”、“印顺略传”、“印顺略谱”。附录内容均由台湾财团法人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从思想内容来推算时代,有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过硬的根据还是文献、实物。自从湖北荆门出土战国楚墓竹简《老子》,老子的时代已有了比较明朗的轮廓。我在四十多年前所提出的观点有了更有力的实证的支持。老子应是春秋时代的人。
幸福在于人的内心,为什么却要向外寻求幸福呢?还有什么东西比你自己更加珍贵的呢?因此,你如果拥有自己,也就拥有了你永远都不想失去的东西,即使是命运也不能把它夺走。
本书是从宏观整体角度对秦汉审美文化进行总体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它围绕着秦汉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这个中心,以对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史等主要概念的立体观照和对审美文化兴起的多重背景,动因及其当代意义的多维透视为学术和逻辑前提,以剖析秦汉审美文化与其特定时代环境总体载生存环境的本质必然联系的审美文化生态分析为历史和现实基础,以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特别是前期审美文化为宏观背景,在与先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审美文化的纵向比较中,凸显并揭示了秦汉审美文化的“壮丽”审美理想和现实与浪漫的统一,繁富与稚纯的统一、凝重与飞动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基本特征,阐明了秦汉审美文化承前继往,特别是启后开来,标示审美走向自觉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本书适于广大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学、文化学,历史学、教
小说《伊本·赫尔顿大师(精)》是摩洛哥有名当代作家拜萨慕·亨弥释教授的代表作。伊本·赫尔顿(公元1332 ―1406)出生于突尼斯,全名是艾卜·扎伊德·阿卜杜拉赫曼·伊本·赫尔顿。中世纪阿拉伯马格里布地区很后一位有名的哲学家。该小说取材于历史文献,尤其是伊本·赫尔顿本人的著作《历史绪论》,成功刻画了这位14世纪天才思想家的形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历史文学类著作。作者取材于许多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刻画出小说的主人公及其他人物,从而使这部小说呈现事实融入想象的独特风格。
《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旨在从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一项有关卢卡奇思想的发生学研究。本书将以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为基本成果形式的卢卡奇思想,置于卢卡奇的思想努力与现代性问题之关联的视域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探究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即探究卢卡奇如何通过自己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活动来贯彻现代性批判,并在对现代性批判的逐步深入中来建构自己的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笔者以为,从卢卡奇思想与现代性批判的关联来把握卢卡奇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必要的。这对于理解卢卡奇思想的发展和转变,理解卢卡奇思想性质及其当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不是科学。我们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哲学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要是不知道人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要是不区分有道理的行为和没道理的行为,我们就失去了判别是非曲直的基础。本书作者陈嘉映被称为中国最有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影响力巨大,铁杆粉丝众多。本书是他的散文结集,分为三辑。辑是从社会热点出发,用思辨的方法探寻如何定义自我、认清自我,比如《就黑熊重要吗》一文,就是从救黑熊这个事件发散开来,探究人的价值观。第二辑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层面,比如快乐,比如宗教观念。第三辑主要是一些采访、演讲。整体而言,本书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认清你自己,追寻生命的意义,明白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
梦是什么?自古以来,梦就一直是人们在努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少个世纪以来曾有过无数种解释梦的起因和意义的理论,但是有关梦的奥秘迄今尚未被充分揭示,梦仍旧是一个密。本书该书全面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简单明了的实际例介绍了梦分析、梦解释入门方法,对梦产生的可能原因。包含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弗洛伊德次科学地揭示人们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奇奇怪怪的梦,梦意味着什么,梦传达着什么,梦将我们引向何方。弗洛伊德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本书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书中以大量实际的梦阐释了他的理论,并对梦的来源、梦的选材以及梦的运作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像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干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对于经典,经学家的解读往往化简为繁,让人难以接近,更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套丛书则独辟蹊径,从每一部经典中选取警策意义、最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等于给繁忙而有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华的选本,同时也为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百句,当然不就是整整一百句,每本书的体例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句一议,有的是精选数句说明一个话题,还有的选句则“藏”在正文的解读之中。丛书虽小,却云集了一批学术名家。他们对经典有精深的研究,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由他们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与先贤对话,交流,碰撞,想必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历险。这套丛书之所以叫“悦读经典”,就是希望读者捧读这些小书时能享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 愿读者
人类的各种本体性的精神疾病在罗马和现代性中一直困扰人的心灵至深;这不是一般的药物可以治疗的,必须从哲学的根本上进行治疗。作为一个深陷现实政治—经济行动旋涡中的斯多亚哲学家,塞涅卡公开承认自己也患有各种“疾病”。他笔下对人的本体性疾病细腻耐心、洞察人性微妙深处的诊断、安慰和治疗,也许吏能激起我们常人的心弦共鸣。